振興老工業基地積聚新動能

來源:經濟日報

老工業基地曾爲我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作出突出貢獻。“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老工業基地製造業競爭優勢重構,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提出,“健全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支持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生態退化地區、資源型地區、老工業城市更好解決自身困難,更好發揮支撐功能,持續增強內生髮展動力”。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重視老工業基地發展潛力韌性

老工業基地具有哪些共同特點?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具有怎樣的意義?

賈若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明確界定,老工業基地是指“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佈局建設、以重工業骨幹企業爲依託聚集形成的工業基地。同時,確定了120個老工業城市,分佈在27個省(區、市),其中地級城市95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25個。

老工業基地共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重工業優勢突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爲儘快實現工業化和加快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推進以重工業爲主要特色的產業基地建設,涵蓋原材料製造、裝備製造、能源資源開採加工、軍工等領域。其次,主要分佈在我國東北地區和內陸腹地省份。基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地緣政治安全的考慮,老工業基地密集分佈在東北地區和“三線”建設省份,東部沿海地區分佈較少,其中東北三省分佈23個老工業基地,佔全國的六分之一以上。再次,發展條件整體較好。經過長期發展,老工業基地自身也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尤其是重工業基礎比較雄厚,發展潛力較大。2023年年底,全國95個地級老工業城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71萬億元,較2013年的10.11萬億元增加了0.75倍,高於全國國民經濟0.58倍的平均增長幅度。

面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老工業基地面臨一些現實困難。工業發展偏老,老工業基地曾長期在計劃經濟管理模式下運轉,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偏弱,相較現代的“專精特新”產業,老工業基地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往往給人“傻大黑粗”的印象,亟需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城市功能偏老,由於老工業基地城市建設早,水電路氣網信等基礎設施存在較嚴重的老化問題,而且隨着城市的不斷擴張,工業區往往被城市核心區包圍,造成城市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不協調,城市功能亟待完善。轉型發展難,老工業基地的產業以重工業爲主,轉型的沉沒成本較高,“船大難掉頭”問題突出,轉型難度大。

老工業基地是我國工業發展的“母機”,對我國加快建設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具有以下幾方面戰略意義。一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要。老工業基地是我國重工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區,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力,並不是將傳統產業作爲低端產能簡單退出,而且是要通過技術改造,促進老工業基地“老樹發新芽”,不斷提高發展效率和效益,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支撐點。二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需要。老工業基地城市基礎設施相對老舊,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有利於完善城市功能,促進老工業基地由“工業鏽帶”變“生活秀帶”,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需要。老工業基地集中了我國航空航天、重大裝備、冶金、石化等重工業領域衆多骨幹企業,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有利於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不斷開闢產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鍛造更多“大國重器”“強國利器”,爲提升我國高質量發展底氣和韌性貢獻更大力量。四是改善民生和擴大內需的需要。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有利於更好解決居民的教育、就業、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急難愁盼問題,妥善解決廠辦大集體職工的生活困難和社會保障問題,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探索新路

近年來,老工業城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取得了哪些成效?

宋颺(東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院長):新舊動能轉換是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和關鍵着眼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老工業基地改革步伐,先後設立了20個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和20個重點支持的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探索改革創新舉措。示範區以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更新改造爲重點,統籌推進創新能力提升、傳統產業改造、新興產業培育、產業園區建設、產城融合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持續增強內生髮展動力,引領帶動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振興發展,爲同類城市轉型探索出一批值得借鑑的經驗做法。

第一,堅持創新驅動引領,探索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開展技術研究和技術攻關,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優勢學科建設,創造條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壯大經營主體,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吉林長春圍繞智慧農機、現代種業、衛星數據應用服務等領域部署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一汽、長客等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中心,啓動“車路雲”一體化建設,目前已逐步發展出航空航天、新型顯示與照明、激光製造與應用、光電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細分產業鏈,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衛星組成功發射,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先河,也創造了由一個研發團隊一箭成功發射四星的歷史。

第二,加快平臺載體建設,增強制造業競爭力。重點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積極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鼓勵示範區城市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建設科研創新平臺,以及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等新型研發機構。四川自貢以“智能+綠色”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川南渝西(自貢)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先後建立浙江大學自貢創新中心、四川輕化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重慶大學自貢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平臺等校地平臺,實施先進碳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調控技術等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餘項,建成各級各類創新平臺420個,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66.58%。

第三,推動城市更新改造,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推進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建設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城市。加強毗鄰城市產業分工協作,實現區域協調,推進城鄉統籌,促進產城融合。北京石景山區以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爲重點,以新首鋼更新爲引領,統籌推動老工業廠房、老舊小區、老舊平房區和低效樓宇更新改造,堅持“復興”“活力”“美麗”“品質”關鍵點,在老工業區搬離和工業遺產活化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加大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重點企業引育,構建大型活動綜合管理服務體系,實現了“廠區”“園區”向“社區”“街區”的蝶變。

第四,促進全面綠色轉型,探索實現低碳發展。加快綠色生態城市建設,實施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加快工業污染治理,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加強數字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廣泛融合,推動先進節能低碳技術、裝備和管理模式普遍應用,推進能源資源產業綠色化轉型,發展循環經濟。針對酸性重金屬礦山生態修復的世界性難題,廣東韶關的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實施科技創新,採用國際領先的“原位基質改良+直接植被”生態恢復技術,柔性改良土壤結構,通過調控微生物羣控制產酸,重建人工或半人工的生態系統,減少重金屬遷移,實現源頭控制重金屬污染,讓原本的廢棄礦山“搖身一變”成爲全國生態修復的典型示範。

保護和利用好工業遺產資源

如何加強工業遺產的保護和綜合利用、讓老工業基地煥發新活力?

常江(中國礦業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工業遺產是指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遺存,包括工業廠房、車間、礦區等生產和儲運設施以及其他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遺留在老工業基地的工業遺產見證了我國近現代工業的發展歷程,承載着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是傳承和弘揚工業精神的重要載體,更是科技、藝術和社會變遷的實物資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如何保護和利用好這筆豐厚的資源,讓老工業基地煥發新活力,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2006年首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的召開和《無錫建議》的發表,到2017年工信部公佈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我國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日益重視,目前已公佈五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共計195處,同時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與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公佈了三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共計300處。此外,文旅部公佈了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142處,再加上由原國土資源部公佈的三批國家礦山公園名錄88處,除去重複數,我國目前登記在名錄中的國家級工業遺產數總計648處,對工業遺產的關注正從邊緣走向城市發展和建設的中心。

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作爲資源的“激活”和“重生”,既充滿挑戰又蘊含無限機遇。不僅需要平衡經濟、環境和社會等因素,更要考慮工業遺產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通過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挖掘這些歷史寶藏的深厚價值。

第一,增強對工業遺存的遺產化研究,包括普查、識別、登記以及建立分級保護機制。面對城市產業轉型以及功能和結構更新過程中出現的大量工業遺存,首先要從城市和區域的層面,做好對工業遺存的歷史文化、科學技術、藝術美學等方面的系統梳理和研究,建立適宜的評價體系,完成對工業遺存的遺產價值識別和評定,並提出分層級的保護建議。針對具有遺產價值的工業遺存,要做好登記工作,爲下一步保護更新利用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做好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制度設計。工業遺產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涉及產業、土地、民生、城市更新以及城市功能和結構調整的工作,需要出臺積極有效的政策加以引導和支持,同時在土地資源管理、資產管理、城市更新、遺產保護等方面制定更完善的政策和具體措施,創新工業遺產的保護機制和利用模式。

第三,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頂層設計和技術創新。老工業基地爲我國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作出了重大貢獻,工業遺產既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情感信息,也是城市科技發展和工業進步的見證。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需從城市和區域的層面制定工業遺產保護規劃,並將其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結合不同的項目,做好設計創新和科技創新,讓工業遺產既能汲取老工業基地賦予的豐富歷史和文化內涵,又能通過創新驅動煥發出勃勃生機,從而助力老工業基地的城市更新和轉型。

第四,增強大衆教育,鼓勵公衆參與。工業遺產和歷史文物一樣,都是城市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載體,要保護和利用的不只是遺產的物質空間本身,還應包含其環境和非物質部分。一方面,相關部門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衆對工業遺產的認知度和保護意識;另一方面,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手段,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體系。此外,研究建立公衆參與下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長效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通過適宜的方式,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投入資金和技術,共同推動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借鑑國際經驗振興老工業基地

老工業基地轉型調整與振興發展是世界性難題,國外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經驗爲我國提供了哪些啓示?

張文忠(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在全球工業化發展進程中,老工業基地的興衰具有一定普遍性,世界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幾乎都經歷了衰退和振興的發展過程。各國都在積極探索振興發展之路,並取得一些成功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鑑。

其一,重視傳統工業保留和升級改造。老工業基地調整產業結構和轉型發展,不是簡單地推倒重來,而是一個持續調整、漸進推進的過程,城市產業振興只有植根於自身特色才能獲得長期發展動力。德國魯爾區在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等服務業的同時,並沒有簡單地淘汰傳統工業,而是保留並更新原有機械、化工和材料等製造業,減少轉型發展引起的經濟劇烈震盪。英國曼徹斯特在老工業基地改造過程中,沒有將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全部拋棄,而是利用高新技術促進優勢產業升級,發展綠色低碳製造業。

其二,利用新技術和高科技促進老工業基地轉型。重視新技術、高科技和新要素的作用,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國外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重要做法。美國休斯敦是在油氣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20世紀80年代中期,世界石油價格暴跌和石化行業大蕭條,休斯敦石油經濟遭受嚴重打擊。在這種背景下,休斯敦重視利用新技術和高科技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其中,20世紀60年代先後引入美國宇航局的約翰遜航天中心和得克薩斯醫學中心,對後期振興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在國家航天中心和醫學中心的帶動下,休斯敦航空航天、計算機、電子儀器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速度位居全美前列。同時,休斯敦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之一,500多家航空航天公司和支持機構,以及近700家生物醫藥公司在此佈局。目前,航空航天、電子、儀器儀表、精密機械、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地位不斷提升,休斯敦已經成爲美國經濟和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

其三,重視產業多元化發展。產業結構過於單一,會導致城市抵禦不確定性的能力和經濟韌性降低。國外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重視通過產業多元化發展方式擺脫產業結構單一的困境,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美國匹茲堡在解決煤鋼單一產業依賴性結構中,最大限度利用了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科技和教育資源,大力發展教育、旅遊和服務業,以及計算機、機器人、醫藥等製造業。現在匹茲堡已經從傳統的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中走出來,建立了多元的現代化新興產業體系,城市活力和就業人口增長位居賓夕法尼亞州前列。英國曼徹斯特則是在工業向服務業轉型中,圍繞商務服務業、零售業、金融業和航空服務業等推動產業多元化。近年來,創意產業的發展成爲振興發展的亮點,大曼徹斯特地區擁有超過8500家創意企業,涵蓋媒體、影視、廣告、設計、遊戲和動漫等多個領域,爲經濟轉型和城市復興注入新活力。

其四,重視工業遺產活化和再利用。老工業基地留下許多歷史建築和工業遺產,承載了城市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也寄託着居民的情感。在振興發展過程中,保留和傳承歷史文化建築和工業遺產可以增加城市發展的文化內核,提升城市的吸引力。英國利物浦是一座依託港口發展起來的工業和貿易型城市,20世紀50年代隨着造船和相關工業的轉移,城市產業和人口逐漸衰退。20世紀80年代開始圍繞阿爾伯特碼頭進行保護性開發,在充分保護原有港口、碼頭、倉庫等歷史建築物的基礎上,改建成海事博物館、美術館以及披頭士博物館,並強化與濱水空間的結合,將文化藝術與市民的購物休閒空間有機結合,充分展現了利物浦深厚港口文化和工業遺產的價值。

其五,重視工業廢棄地治理與環境質量改善。由於重工業比重大,老工業基地工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相對較重,各國在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都重視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治理,改善城市環境和形象,建設宜人的人居環境。德國魯爾區在振興中高度重視城市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在規劃中提出不論投資主體是誰,都要在工業廢棄地利用上將一半的修復用地用於公園、綠地等綠色空間建設,另一半再用於能夠帶來經濟價值的項目建設。人居環境的改善給魯爾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爲建設歐洲文化之都創造了條件,也吸引了環保科技、文化、藝術、旅遊等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