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發表AI政策白皮書 校長:以人文專業駕馭「絕不缺席」
▲政大校長李蔡彥強調,政大在AI和永續上,絕對不會缺席。(圖/政大提供)
記者楊惠琪/臺北報導
AI衝擊大學人文社會類科招生,大學申請入學日前放榜,成大歷史系招生掛零、政大招生率不到7成引發關注。政大日前發表AI政策白皮書,宣佈在AI時代,政大將發揮既有優勢,擔任AI與相關公共政策的智庫,並作爲政府與AI應用之間的橋樑。政大校長李蔡彥強調「政大在AI和永續上,絕對不會缺席」。
因應AI風暴,政大花了兩年時間進行深度訪談,發表AI政策白皮書的初步架構,提出「AI時代高等教育的挑戰:專家訪談報告」,深入探討AI時代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政大在AI和永續上,絕對不會缺席。」校長李蔡彥表示,AI的興起帶來典範轉移,人們在AI時代中,應歷經「懂AI」、「用AI」、「幫AI」、「駕AI」四階段,除了學習如何使用AI工具的「懂AI」及「用AI」外,還要進一步「幫AI」及「駕AI」,應把自身人文專業融入AI領域,創造嶄新視野,同時探索人文社會領域難以被AI取代的重要價值,進而駕馭AI工具。
前教育部長、現爲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講座教授吳思華也針對AI時代的未來高教提出建言。他認爲,每個人都應掌握AI技能、積極參與新世代的生活風貌、重新思考生命意義,以及構建新的治理機制。目前政大已設立AI讀書會、相關課程和學生實作專題,促進AI技術與人文學科的深度融合,但也提醒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例如AI可能取代部分職業,引發社會焦慮。
新聞學系教授鄭宇君盤點政大在AI時代的多項優勢,政大有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底蘊、優秀的學生羣體以及數理能力出色的人社學生;教師方面,政大擁有大量社科人文資料,對專業資料的詮釋與分析具有優勢。
專家訪談報告也提出,AI將取代大量重複性工作,未來從事行政人員爲主的中階人才數量會大幅減少,建議頂尖大學應以培養前瞻性人才爲目標。高等教育應重構知識體系與教學方式,除了培育具發現、型塑與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外,更應注重高層次認知能力的培養、倫理思考、人際溝通能力等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