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再壞 也不該讓某些小孩沒奶喝

「班班有鮮奶」已經慢慢上線了,根據教育部與農業部十月七日向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的報告,十月一日起有七個縣市、八六三個公立學校完成訂購作業。訂購數量共二四二萬瓶,其中保久乳爲一八七萬瓶,餘爲鮮乳訂購數量。廿二個縣市僅有七個縣市完成訂購契約。「帶動學童自主飲用乳品、均衡飲食之倍增效應」的政策目標是否能順利達成,不無疑義。其背後潛藏協助酪農轉型的構思顯未達標,最後更可能讓幾家得標的大型廠商再次取得市場優勢,賺足政府專案操作錯誤的好處。

本專案的標的爲「班班有鮮奶」,但訂購鮮奶的契約數量僅爲四分之一,背後隱藏的意義是供給鏈不完整或是鮮乳不受青睞,有待教育部和農業部深入檢討研究。當然,小學是否能提供鮮乳供給系統?有沒有辦法保鮮?會不會又增加小學老師的行政負擔?都是教育部和農業部應該虛心面對檢討的細節。

本專案執行上最大的錯誤是「供應對象:全國公立國小及其共餐之附設幼兒園」,爲什麼就讀私立學校的小朋友不能享有班班有鮮奶的社會福利?到底是什麼樣的思考方式排除這些小朋友的基本人權?審諸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念個私立學校也要被政策懲罰,不能享有班班有鮮乳嗎?再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其中更有諸多條文揭櫫政府對兒少身心應有全面性的照護與保障,憑什麼讓這些小朋友失去社會照護的公平機會?私立小學的家長都是大富翁?公立國小的家長都沒有富賈嗎?排富絕非僅提供公立國小鮮奶的藉詞!

據教育部的相關統計資料,國內約有三十餘所私立小學,學生數約有四萬餘人;私立幼稚園約有四千餘所,學生數近四十萬人。另據教育部近年度統計資料,小學生人數約爲一一○萬人,有必要計較四萬人的鮮奶費用嗎?幼稚園的課題更爲窘迫,教育部近年統計資料顯示公幼生的比例僅約三分之一,多數家長選擇私立幼稚園是因沒抽到公幼的名額;沒想到不僅運氣不好,自己的小孩竟被國家棄養,叫他們如何不生氣?

本來可以讓酪農得到轉型的緩衝空間,同時也可照顧小朋友健康。兩全其美的構思,在匆忙上路、思慮欠周的操作模式下,竟成兩敗俱傷的困境,殊實令人扼腕。還好,現在僅有七個縣市簽約,主管本專案的教育部和農業部尚有調適的空間,在整備通路、運輸、冷藏、發送的過程中,趕快把那些被刻意遺忘的小朋友納入進來,也恰好呼應近日聯合國倡議的「Leave No One Behind」。亡羊補牢,爲時未晚,給小朋友被公平對待的幸福感,也讓這個錯誤操作的政策有個美好的結局。期待主責部會努力一下,讓社會看到政府朝向良善與積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