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惡鬥 難吸引民間菁英入閣

賴清德的內閣初步成形,原本希望賴能延攬民間人士入閣,不是隻從政治圈中找人,但看來大家是要失望了。在民主政治下,爲什麼民間人士不願意去擔任部會首長呢?

在一個健康的民主體系中,政府與民間之間應該有明確的界限和相互制衡。政府代表公共利益,民間則代表個人或特定團體的利益。當這兩者過於緊密交纏,容易導致利益交換、腐敗等問題,因此部分民間菁英對於直接入閣持觀望態度。

政治運作往往需要長期的歷練。相比之下,民間人士通常缺乏政治經驗,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政府運作的規則和慣例。加上政治環境瞬息萬變,隨時面臨各方利益的博弈,過於宏大的抱負很容易遭到打擊,這可能使一些有理想的人士卻步於政壇。

現行的政治文化也很難吸引民間菁英。長期以來,臺灣政治圈瀰漫着藍綠對立、權力鬥爭等陰暗面,這可能會讓部分優秀人才望而卻步。同時政客常以個人或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這種行爲不僅有悖於公義,也讓人對政治失去信心。

更明顯的是政治生態長期欠缺良性互動,藍綠各據一方,相互對抗,無法形成建設性的政策辯論。即便偶有突破,也常遭另一方強力阻撓,不僅拖累施政效率,也難以吸引優秀人才。

部分民間人士對於政治本身也存有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他們擔心一旦入閣,很可能會迷失方向,背離自己的價值信念,擔心自己會被捲入無謂的黨派鬥爭,淪爲政客的棋子。

在當前政治環境下,網軍造謠抹黑、挖掘隱私,已成爲普遍的手段。這種無孔不入的攻擊,不僅影響其家人,也會給個人心理和生活帶來諸多困擾。許多民間人士擔心一旦入閣,自己和家人將面臨各種無端指責和非理性攻訐。這種不當手段嚴重損害了政治生態,助長了互相攻訐、造謠生事的文化,助長了民衆對政治的不信任感。這對於廣納賢才、推動改革,無疑是一大阻礙。

要解決這一困境,必須摒棄狹隘的黨派利益,以更寬廣的國家大局觀來重塑政治文化。同時也要提升施政透明度,讓民間力量得以參與決策。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塑造更加開放、包容的政治環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