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感心教練/突破慣性思維 促進成長
因工作之故,需要經常出差至印度遂行專案。每一次出任務,都可以看到牛隻不疾不徐地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潮裡,慢條斯理地行走在車水馬龍繁忙的交通中,或站或臥在人行道、分隔島上,有時還會站在水果攤前,期待着店家給牠水果吃。
無論何時何地,牠們嘴裡總是細嚼慢嚥,悠閒地看着眼下的一切。縱使人聲鼎沸,引擎喇叭聲四面而來,無論多麼吵雜,從不影響牠們一貫的優雅姿態。
美國作者考門夫人在她所著作的《荒漠甘泉》裡,提到有兩個畫家相約各繪製一幅畫,表露「寧靜」之意。
第一位畫家畫下一個大湖,風平浪靜,湖面如鏡,山上的美景在水中映得清清楚楚。第二位畫家畫下一大瀑布,旁邊有一棵小灌木的枝子灣在水中,樹的頂端分枝上,擱着一個小巢(幾乎被浪花浸溼),中間睡着一隻知更鳥。
第一幅畫僅是「停滯」;第二幅畫纔是「寧靜」。
當面對大自然的四季變化、潮起潮落,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互動,讓我們生活無時無刻都處於變動的環境裡,而面對這些變化所做出的反應,往往是直覺式、反射性的情緒表現居多。要能做到不受到影響,且具有系統性,甚至有智慧的迴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便身處在所謂「停滯」的環境,倘若你內心有漣漪,仍會對看似平靜的外界產生反應。我們無法掌控的,是來自外在的變化,而決定要不要對這些變動做出反應的,就只有我們自己。真正控制你情緒的,從來不是來自外在的世界,而是源自於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裡有一句話:「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大意是我們要能夠駕馭萬物,而不是被萬物所駕馭,自然而然就不會被他們所束縛與牽連了。不過智者話說的精簡,隻字片語,總是深刻體驗後總結出來的精華,但並未揭露心境的轉變過程以及心法。
人生過程中,難免受到外物的影響造成身心上的波動而產生喜怒哀樂。若想要維持心靈上的寧靜,突破慣性思維,並做出觀念與行爲上的轉變,需要先學習接納自我。方式之一便是嘗試着辨識出自己的情緒,並且把它說出來。
在發泄情緒的當下,或許無法立即有效的控制和覺察,首先要允許並接受自己會有情緒的存在,待消化情緒後,透過刻意反思的練習,隨着時間的推移,一點一滴所累積的經驗,都會是滋養你內心平靜與促進成長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