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營/工研院資深副總王鵬瑜 為新創智財鍍金
工研院資深副總暨法務長兼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執行長王鵬瑜。 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資深副總暨法務長兼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執行長王鵬瑜,近年來結合工研院與信保基金及銀行推動無形資產貨幣化,在逐步建立共識的同時,形成穩固的金三角的關係,併成爲新創企業尋求融資的一大助力。過去五年來,共完成57家企業申請融資複審作業,其中已有32家次以專利或技術獲得銀行資金融貸5.73億元,帶動投資、上市櫃與資本市場效益驚人。
帶動創投投資
依據Ocean Tomo報告揭露,美國S&P500大企業的市值,無形資產佔比,已從17%一路攀升至90%。然而,新創事業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同時也缺乏吸引資本市場投資的能力。這項落差的關鍵在於新創企業與資本市場之間,缺乏有效且專業的連結。
僅管如此,美國創投資金在資本市場的投資佔比約爲0.4%至0.5%,反觀臺灣確僅約爲0.04%,呈現明顯的差距。王鵬瑜強調,臺灣的創新競爭力在國際評比中名列前茅,但資金流向新創發展的情況卻不理想,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存在嚴重落差,需要強化補足。
政府看到問題的癥結,透過修訂產業創新條例,建立起無形資產評價機制。王鵬瑜說,這項機制讓企業能夠以專利及技術等無形資產作爲融資抵押,並吸引銀行提供貸款。
截至去年底,工研院已評價了許多新創與中小企業的無形資產,協助其獲得銀行貸款。這不僅解決了企業資金需求的問題,成功運用其無形資產,也增強創投業者對該企業的信心,更進一步帶動創投投資的增加,爲企業智財鍍金。
王鵬瑜指出,新創事業培育是工研院創造產業價值的重點策略之一。工研院新創的四大重要磐石機制在於:塑造勇於創新創業的文化、提供專業輔導育成服務、協助新創團隊引資,以及強化投後管理。工研院憑藉經濟部科專計劃的長期支持,得以厚植研發實力,進而全面推動新創事業的發展,創造出產業效益與經濟動能。
打造創業文化
同時,在文化塑造階段,積極培育與活絡全院新創氛圍,形塑資本市場思維導向DNA。王鵬瑜舉例指出,光是去(2023)年,工研院就開設37堂實體及線上創業課程,參與人員超過5,000人次,近三年累計參與達1.1萬人次。2024年舉辦的第三屆ITRI Startup創業競賽,共計24組新創團隊參加,非研發單位員工也積極參與,成功打造出「研而優則創」的創業文化。
在輔導育成階段,則是結合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ITIC)、商業化諮詢委員會(CAC)專案輔導,強化新創標的能立足於市場。在新創引資階段,還主動鏈結國內外資本市場,如透過ITIC自有資金或其所管理基金,串連產業領袖,協助新創團隊募集營運資金,成立新創公司,2023年成功促成8家新創公司成立。在投後管理方面,強化鏈結工研院與ITIC資源,提升企業價值,兼顧興利與風險控管,得以促成穩健增資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