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軍營”什麼樣

仲春時節,海軍航空大學某軍用機場一場多課目實戰化飛行訓練拉開帷幕。跑道上,數架戰機接續進入起飛線,待命起飛。

此刻,外場鳥擊打防範指揮中心內,值班員常重陽一邊緊盯屏幕數據,一邊向塔臺值班員通報情況:“有一羣信鴿低空穿越航線,高度60米,方向由東向西。”

隨後,常重陽輕點鼠標,數枚驅鳥彈從發射管內噴射而出,在機場上空炸開,受到驚嚇的鳥羣立即避開跑道空域,向場區外飛去。淨空完畢,戰機呼嘯升空……

保障結束,常重陽對比往昔深有感觸地說:“大批次、高強度的飛行訓練對場區驅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驅鳥員靠望遠鏡觀察、靠槍聲驅離,常常是‘堵’完南邊‘堵’北邊,現在有了高科技裝備支持,完全不一樣了。”

改變,源於該場站轉型建設步伐的加快。近年來,該場站同時承擔多個飛行團、多型飛機的同場組訓保障任務,保障資源與保障需求之間的矛盾問題愈加突出。

如何破解難題?通過院校學習和軍地交流,該場站黨委一班人達成共識:時代飛速發展,建設智慧軍營是大勢所趨。不破舊立新、不大膽創新,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矛盾突出的現實問題。

場務連經調查研究發現,隨着駐地周邊生態環境改善,鳥類種數越來越多,其遷徙路徑、活動軌跡、習性特徵愈發複雜,對日常飛行訓練造成很大影響。

爲解決傳統驅鳥作業方式存在的觀驅不同步、路線不清晰、數據不直觀等問題,他們在深入調研、徵詢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多單位同場組訓、多機型同場飛行的實際,以及場區飛行課目和地理環境特點,遴選專業骨幹和相關廠家技術人員集智攻關。藉助雷達探測、自動控制等技術手段,反覆論證、試驗、改進後,集觀測、分析、驅離於一體的鳥擊防範指揮系統最終建起。

“這個系統不但能精準掌握更大範圍內的鳥類飛行高度、速度、軌跡等信息,而且能綜合這些數據進行實時分析,生成數字報表。”該場站幹部吳玉成介紹,如此一來,飛行員便可根據信息預警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提前規避,值班驅鳥員通過鼠標就能控制場區內驅鳥彈發射器,做到“發現即驅離”。

保障間隙,常重陽圍繞系統使用與操作進行了演示。他用鼠標點擊某個按鍵後,屏幕上各階段鳥類高峰時段活動圖、鳥情數量變化圖等瞬間映入眼簾,鳥類活動的實時動態信息一目瞭然。

“有了這套鳥擊防範指揮系統,值班人員只需要藉助幾臺驅鳥車流動巡查,就能完成一天的飛行保障任務,人力物力消耗減少50%以上,驅鳥質效大幅提升。”該場站領導說,智慧軍營帶來的可喜變化還不止這些。

進出營區人臉自動識別、VR仿真訓練平臺……翻開該場站智慧化建設計劃表可以看到,近年來,該場站按照“實戰化、科學化、智能化”的保障要求,堅持“以戰領建、爲戰抓建”的建設理念,大力挖掘“科技+”保障潛能,推動部隊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打出一套“智慧營區”建設組合拳。

在外場保障方面,該部引進機棚直線供電和直線通風系統,實現人機“跨區對接”;引入智能網體撤收車、腳踏式立網設備,使飛機阻攔網網體安裝效率大幅提升;引進智能化車勤管理系統,實現駕駛員、車輛、路況、天氣等風險因素模塊化管理,有效提升風險預判和安全管控能力;引入倉儲智能管理系統,發放器材縮短至兩分鐘。

內場保障方面,他們建設了動力保障智慧控制中心,實現營區水、電、暖設施設備智慧化運行、運行狀態智慧化監控、運行數據智慧化採集、故障信息智慧化告警;引入“炒菜機器人”和多型智能廚房設備,建設“智慧加工、智慧炒菜、智慧監管、智慧運行”的智慧食堂,兩名官兵操作3臺機器人同時翻炒,能在20分鐘內完成600人量級的菜品。

從“傳統理念”到“科技創新”,從“單打獨鬥”到“集約高效”,新思維帶來新突破,“科技+”帶來的增益日益凸顯,該場站保障質效實現換擋提速。

“強軍征程任重道遠,必須將科技這個最大變量轉化爲助力打贏的最大增量。”數架戰機從塔臺前方飛過,該場站領導表示,他們將緊盯綜合保障能力生成,堅持科技賦能,持續把保障力轉換成戰鬥力,託舉戰鷹高飛遠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