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 綠色 深藍——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展現海洋科技創新活力
新華社福州11月17日電 題:智慧 綠色 深藍——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展現海洋科技創新活力 新華社記者周義、龐夢霞 水下機器人、極地科考船……一件件“硬核”海洋科技產品集中亮相。11月15日至18日,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在福州舉行。同期舉辦的2024第二屆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上,超7000件海洋科技裝備與創新成果帶領觀衆逐夢深藍,展示了我國在海洋科技領域的新動能、新活力。
科技賦能海洋裝備輕鬆馭海
海下數十米,如何清洗長滿貝類及海藻的船?記者在本屆博覽會數智科技裝備展區找到了答案。 天津瀚海藍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只需一個紙箱大小的水下機器人,便可以靈活浮游、下潛,到達海洋生物附着的區域開啓高壓水柱清洗船體。水下機器人還配有智能巡航定位、大數據分析等功能,研發人員通過搭建算法,可實時矯正機器人運動軌跡,並規劃最優的清潔路徑。 水下機器人在水下救援、水下考古、水下測繪等領域的應用也十分廣泛。記者在院校及科研成果展區看到多款酷似海洋魚類的水下仿生無人潛航器。由福建理工大學研發的“仿生波士頓大龍蝦”民用潛航機器人吸引不少觀衆駐足。 據瞭解,這款潛航器仿照龍蝦的身體構造,前側裝有左右機械臂夾爪、尾部配備了多級柔性推進器,在水下科研、文化遺產保護、安全與救援等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 既能海里遊,又能天上飛。在上海交通大學展位,海空跨域無人航行器科技感十足。“飛潛合一,負載能力7公斤,能夠完成水下100米潛深的航行任務,能在海洋探測、海洋工程、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大放異彩。”上海交通大學科研人員呂晨昕說。
綠色動力助力藍色發展
號稱“不沉沒”的船是如何實現的?博覽會上的一艘灰色新能源聚乙烯船舶成爲亮眼產品。 泛海海工董事長潘巖介紹,這艘船使用的新材料強度與鋼相同,但韌性卻是鋼的12倍,使得船隻在碰撞時既能不受破壞又具備優異韌性,能夠像氣球一樣彈回,再加上獨特的船體結構,進一步確保了船隻“不沉沒”的特性。船舶還體現了研發者對環保的深刻理解。由於使用了新材料,船舶無需使用油漆進行船體噴塗,並在生產過程中實現了廢渣、廢水、廢氣的零排放,有效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展區內,多種多樣的新能源船舶令人目不暇接。長航集團展出的“長江三峽1號”純電動遊輪模型巨大,“這艘遊輪全長100米,有4層樓高,6個小時可充滿電,一次充電可續航100公里,每年可替代燃油530噸,減少有害氣體排放1600多噸。”長航集團現場負責人說。 “運輸+起重”一體化深遠海海上風電施工船“烏東德號”、抗颱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三峽引領號”……越來越多新設備、新技術爲海洋產業的發展提供綠色動力。 “綠色化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正深刻重構航海裝備產業,重塑着海上交通體系。航海裝備、海上交通乃至全球航運都是一個有機整體,綠色化和數字化日益呈現融合發展趨勢。”招商局集團董事、總經理石岱說。
更深更遠駛向深藍
11月14日上午,“科學”號科考船、“中國海監8001”執法船緩緩停靠馬尾船政文化城船政碼頭,爲參展嘉賓帶來了一場深遠海“大國重器”視覺盛宴。 “‘科學’號科考船總噸位4711噸,集成七大船載科學探測與實驗系統,是我國首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科考船船長陳修峰說。 向海圖強,築夢深藍。走向深海,是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走進連江深海養殖館展廳,“閩投1號”“振鮑1號”等深遠海養殖平臺引起觀衆好奇:爲何要在“海上的鋼鐵之城”裡養魚? “振鮑1號”平臺負責人吳永壽介紹,把鮑魚搬到深遠海養殖,深遠海的海水交換量大,水溫穩定,水質更好。在這樣的環境裡,鮑魚的成活率上升,產量也能增加兩成。這種養殖方式還能節約人工,人工數量可以減少60%。平臺上設置了水質監測系統,相當於鮑魚的“智能家居”,養殖戶可以監測海水的pH值、電導率、溶解氧等數據,實現“手機養魚”。 “深遠海有着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多位與會嘉賓認爲,我國航海裝備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推進,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藍色生產力”穩步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