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芯片,中國陣營“圍剿”英偉達

上週舉辦的科技創新日,蔚來發布智駕領域最新世界模型(NIO World Model,以下簡稱NWM),超越端到端模型部署,號稱具備空間理解和時間理解的雙重核心能力。

官宣流片成功的智駕芯片神璣NX9031,則是爲蔚來世界模型量身設計。神璣NX9031是蔚來自研的全球首顆5納米智駕芯片,按照蔚來的說法,一顆芯片相當於四顆業界旗艦芯片的性能(英偉達Orin X)。

過去兩年,智駕芯片是車企重點破局的產品方向,蔚來和小鵬都在自研,理想的佈局稍微晚一些。以龍鷹一號爲基礎,吉利旗下的芯擎科技也在自研的道路上走了多年。

李斌曾公開表態,去年蔚來購買了很多英偉達芯片,耗費公司不少錢,考慮到採購成本,公司決定轉向自研芯片。官方的說法是,神璣NX9031大概一年左右可以回本。

自研芯片有很多理由,但目前芯片成功流片的“蔚小理”們,耗費巨資的目的之一,都是爲了擺脫英偉達的束縛。從業界報道的信息看,大家自研的芯片都頗具前瞻性,將與智駕“端到端”等最新趨勢相匹配。

不過,“圍剿”英偉達的中國陣營,不止“蔚小理”。本土芯片供應商今年也“捲入”端到端的競賽,上個月結束的中國汽車論壇上,地平線總裁陳黎明明確表態,端到端是目前通往自動駕駛終局的唯一可行方案。

愛芯元智車載事業部副總裁逯建楓認爲,高階智駕的端到端化是必由之路,芯片設計週期和研發週期比較長,愛芯元智的戰略,是跳過其他模式,目前重點針對One Model模式來做,即佈局類似UniAD的技術架構來實現NPU設計。

從行業層面看,外採的高成本,不確定的國際形勢,以及此前特斯拉自研芯片嚐到的降本甜頭,都影響國內車企的芯片戰略和供應模式。

而端到端大模型的火爆,不僅催化了新一輪智駕革命,也加速智駕芯片的產品和技術演進。這不僅對車企自研芯片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倒逼紅海中的芯片供應商加速內卷。

自研潮,來了

車企爲何自研?

一是,掌握核心技術,確保供應安全,不被供應商、特別是國外強勢供應商“卡脖子”。

李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芯片供給的國際影響,由於美國的限制,其實對中國的汽車行業已經形成了實際影響。

“我們在雲端的訓練芯片,去年10月以後,無法用到全球最先進的芯片。智駕團隊不光看雲端的能力,也看羣體智能的能力,端側推理芯片目前風險不大,但也要應對各種變化。”

二是,定製化。

業內專家告訴《汽車公社》/《C次元》,造車新勢力自研智駕芯片,主要有幾個重點考量。其中之一,是提升產品競爭力,有差異化,自研芯片有利於自定義功能。

對於汽車製造商來說,自研芯片耗資巨大,但可以減少海外芯片供應依賴,雞蛋不用放在一個籃子裡。當然,自研的芯片,和自家算法也能更匹配,這涉及算法和芯片平臺的耦合度問題。

過去,特斯拉144TOPS算力性能可以優於市面上400-500TOPS算力芯片,計算效率高,主要原因之一,這是針對特斯拉自己算法設計。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早在2019年發佈的144TOPS算力芯片(Autopilot HW3.0),至今依然能支持智駕端到端落地。

三是,降低成本。

蔚來李斌在發佈會上表示,去年購買了很多英偉達芯片,耗費公司不少錢,爲此,蔚來決定轉向自研芯片,一顆芯片可以頂採購英偉達四顆,能降低成本。按照李斌的說法,神璣NX9031大概一年左右可以回本。

還有其他維度的考量。

業內人士表示,宣傳自研芯片,對外界進行承諾,立公司科技屬性的flag,可以對二級市場和品牌有正向作用。此外,自研芯片的確能帶來系統體驗的有效提升,戰略目的才能達成。

當然,更早一步佈局的特斯拉,當時自研芯片的理由非常樸素,即增加算力,讓方案更靈活。

據報道,小鵬自研智駕芯片的進程和緊跟蔚來,現階段已經送去流片,預計可在8月回片。

理想啓動芯片自研進程相對較晚,智駕芯片項目代號爲“舒馬赫”,預計同樣在今年內完成流片。

“是手段,而非目的”

在英偉達掌舵自動駕駛業務的吳新宙提出,自動駕駛發展可以歸納爲三個階段,端到端是自動駕駛的最後一步。

第一階段,完全基於規則;第二階段,AI大模型慢慢取代人工規則,完成預測和規劃;第三階段,是徹底的端到端大模型,AI可以貫穿從感知到決策的全過程

在自動駕駛的第三階段,智駕芯片頗具挑戰。愛芯元智車載事業部副總裁劉繼鋒,表達了同樣的思考,在他看來,真正的端到端,雲端用大模型進行訓練和驗證,訓練的結果做推理,落地到車端,芯片公司將肩負重任。

在地平線看來,端到端是手段,而非目的,體驗擬人、計算高效和交付敏捷,三者缺一不可。

端到端方面的積累,芯片公司需要從算法迭代、工程基礎建設和軟硬結合能力三方面發力。其中,軟件和算法扮演了核心作用。

地平線算法平臺總架構師穆黎森認爲,端到端的本質能力,在於數據迭代。看上去,這是一種前瞻性的模型結構,但背後的數據迭代更爲重要,能支持實驗室技術,或是論文層面的算法,最終達到產品級的成熟度。

陳黎明也曾坦言,目前地平線遇到的困難,是很多車型和傳感器的架構、傳感器的佈置和採用等都在不斷變化。

雖然收集了很多數據,但這些數據不是高質量積累、且能持續使用的,這不是某家企業能解決的問題。

“特斯拉FSD V12.3版本,用了一千萬個樣本視頻訓練自動駕駛,這裡的一千萬個樣本,是從100億個樣本里面提取出來的高質量數據,中國遠遠不夠。而且,100億的數據基於標準傳感器的框架下收集,它有延續性,可以繼續用來訓練最新模型。”

還需要其他維度的護城河。

和地平線一樣,愛芯元智也多次強調只做Tier 2。該公司認爲,端到端算法對於智駕芯片的關鍵需求,主要有兩個,高內存、和多核大算力。

而要實現端到端自動駕駛,離不開關鍵的計算芯片的支持,包括架構的創新、核心IP的突破以及在性能上的飛躍。

地平線穆黎森則告訴《汽車公社》/《C次元》,端到端算力競爭的技術門檻,主要在於能否適應模型結構變遷帶來的算力需求,以及算子側重點的改變。

一方面,模型會變大,算力也會變大;另一方面,模型結構會變遷,以前CNN(卷積神經網絡)爲主,端到端基本上以Transformer爲主。

“Transformer是大類算法,用在大語言模型(如Chat GPT),或是智駕端到端,算子側重點略有不同。自動駕駛的端到端,除了基礎的矩陣運算等,都需要做算子支持,提出更高要求。”

還有華爲系的勢力。

即使智駕芯片被英偉達佔據高地,我國依舊有一個龐大的羣體,被華爲賦能,如問界、阿維塔、極狐以及智界等品牌。旗下車型的智駕系統,大部分使用了華爲MDC810/MDC610計算平臺。

伴隨着智駕芯片供應商的發力,以及蔚來們自研芯片加速落地,未來幾年,從車企陣營到供應商陣營,國內智駕芯片“不受制於英偉達”的願望,將慢慢部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