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薦文:在學科交叉教育中找回書院制的應有之義(張偉特)
大外交青年智庫
Glory Diplomacy
讓中國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見
爲中國青年智庫代言
01
今日語錄
(2024年10月8日)
也正是在那一刻,我意識到只要你在積極地與城市發生互動,買三明治也好,逛藥妝店也好,看美術展也好,或者就只是在公園裡溜達溜達,太陽底下就會有故事發生,這些故事會讓你不再孤單。人要打開自我,才能落地生根。
——〔中〕謝勝子《無界成長》
02
在學科交叉教育中找回書院制的應有之義
作者 / 張偉特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副院長、助理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報
笛卡爾將人類的知識比作一棵樹,形而上學是樹根,物理學是樹幹,醫學、機械學、倫理學爲樹枝。這形象地說明世界是一個有機整體,關於世界的知識也是一個有機系統。因此,人類知識的底層邏輯在學理上是系統關聯的,只是被抽象地分割成若干學科領域,同時由於社會分工和管理的邏輯需要而進行建制化分割。現代社會的精細分工和激烈競爭希望個人的知識具有專業性,而個人一生遭遇的社會複雜場景、不確定的際遇以及劇烈的時代變化則苛刻地要求個體的知識儘可能廣博和通識。由此,本科人才培養面臨一個“通”與“專”的兩難困境。在世界範圍內,應對這個兩難困境的主要本科教育模式有單專業教育、多專業主副修組合、通識教育、學科交叉教育等。在實踐中多種模式可能並存。
學科交叉教育是跨越單一學科邊界而涉及多個學科且嘗試恢復學科間本來在學理上的系統關聯和在實踐上的相互依賴的教育。它通過多學科複合和學科交叉的稀缺性來回應和輻射社會需求。上述四種模式都涉及學科交叉教育:第一,單學科或單專業教育附加交叉課程。第二,多學科拼盤的潛在交叉。通過多學位、主—輔修學位或主—副修組合來促使學生在頭腦中自行發生學科間的“化學反應”。第三,通識教育涵養的交叉。這種方式是基於通識教育的底層邏輯,即培養跨學科的、跨領域的、適用於多樣實踐場景而人人都需要習得的通用性素質。第四,建立專門的交叉學科項目或專業。交叉學科的項目或專業在英美一流大學(如牛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被廣泛推行。
而第四種模式又有不同的實現方式。第一種實現方式由多個院系或團隊聯合開設交叉學科專業或項目,學生在某個院系培養。這一方式的優點是與當前體制較爲兼容,缺點是聯合項目容易被學生所在院系吸收而其他參與方存在感較弱而最終解體。第二種方式是由多個院系或團隊在無自有師資的第三方教學平臺(比如榮譽學院、拔尖創新人才機構、教務處)開設交叉學科專業或項目。這一方式的優勢是容易抑制單學科的本位主義,克服第一種模式面臨的挑戰。其缺點是第三方平臺無自有師資,參與的深度有限,較難有效管理和調動參與方的積極性。第三種方式是由多個院系或團隊在“書院制”第三方教研平臺開設交叉學科專業或項目,而這些平臺具備自有的多學科師資和書院生態。比如牛津大學的書院開設系列“哲學+”交叉項目。這種方式相對可以克服第二種方式的缺點。第四種方式是由專門致力於學科交叉的教研機構開設交叉專業或項目。這一方式的缺點是缺乏書院制生態,不利於調動多方的參與。接下來我們將重點介紹第三種方式書院制對於學科交叉教育所具有的獨特優勢。
中西書院傳統都發端於各自的軸心時代。中國書院形態可追溯到先秦的孔子聚徒講學實踐,它形成於南齊,興盛於北宋,廢止於1901年的清末,持續1500餘年。根據研究,書院到南宋就已經逐步具備了六大功能(研究學問、教學傳道、藏書、刻書、祭祀學派祖師、經營田產),師生在師生比適中的集體生活中共同建構了老師講授、學者會講、學生自修和實踐體驗、師生研討相結合的學習共同體,師生之間形成高密度、啓發式、隨機指點的互動交流和從遊生活。
西方最早的書院形態可以追溯至蘇格拉底的講學以及柏拉圖學園和呂克昂學園。根據研究,早期中世紀大學並不爲師生提供住宿,後來在教會或捐贈者的支持下爲貧寒學生和教師建立的有章程約束的住宿性“學舍”就是早期書院的形態(比如最早的巴黎大學索邦學院),後來西方逐步形成法式(學生宿舍)、英式(師生共處)、德式(涵養師資)、美式(一站式生活社區)四種住宿制書院。自2005年湖南大學恢復嶽麓書院、復旦大學設立四大書院以來,中國大陸高校出現了一個融合中西書院傳統創辦新式書院風潮。截至2022年底,中國大陸122所大學創辦了近400家各類書院,主要有兩種類型:書院—學院一體化模式(書院是教學—生活一體化建制)、書院—學院雙院制模式(學習在專業院系、生活在書院社區)。
從中西書院的實踐來看,我們認爲一個較爲理想的書院制大體應有如下七個核心特徵。
第一,有作爲一站式學習—生活社區的物理空間(“院子”)。類似於一個“家”,有臥室、廚房、書房、客廳、娛樂間、庭院等。
第二,師生採取集體住宿制。住宿制有利於形成師生學習—生活共同體,爲借鑑蘇格拉底式或孔子式的因材施教或師徒制教育創造時空條件。師生共處是中國古代書院和英國書院的共同傳統。
第三,高有效師生比的師資且有相當比例的自有師資。實際投入教學育人的師生比而非名義師生比較高。有部分自有師資可發揮對外聯結書院外的力量參與、對內凝聚師生穩定傳承書院文化的功能。
第四,師生來自不同學科(文社理工)且其總體規模較小。具有多學科背景且彼此容易充分熟悉的師生構成一個小號“大學”,在其中恢復知識本來的系統關聯和交叉。
第五,師生之間高密度的、有內容載體的學術和生活從遊。師生在小型場景中(類似於學生僅三至五人的微型課程或沙龍)落實導師制,在學術上進行深度互動,在生活中進行言傳身教。正如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所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爲而成。”
第六,發揮書院作爲第三方跨學科平臺的制度優勢,推進跨學科科研合作和教育教學改革突圍。書院平臺能夠改善當前院系人才培養格局中難以突破的困境,比如有效推進課程深度改革、培養方案重構,促進跨院系教學和科研合作、進行深度學科交叉、孕育交叉學科專業或項目,有效抑制單學科本位主義,提升通識教育地位,增加通識教育和學科交叉教育的空間,有效扭轉部分大學重科研、輕教學的氛圍,提升人才培養上的決策專業性、效率性和科學性。當前,很多大學通過書院來推動本科教育改革。比如,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推行大理科教育模式,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推行混合班培養,北大元培學院、清華新雅書院、武大弘毅學堂等推行通識教育和學科交叉教育,清華五大強基計劃書院推進培養方案重構和強基計劃落地。
第七,具備書院制生活生態。不同學科師生共處,跨專業混編混住,在一站式書院空間中形成獨特的書院養成教育和集體生活文化,在生活中成長,在知行合一中鍛鍊,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具備上述七個核心特徵的書院制實際上是一個包含各種學科的小號“大學”,恢復了人類知識本來在學理上的系統關聯,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超大規模大學帶來的專業過度分割的困境,將師生的規模控制在科學的顆粒度範圍內,構建像“家庭”一樣的書院師生學習—生活共同體,促進人與人之間、不同學科之間的高密度、有效交流或交叉。書院制的跨學科生態有利於培育、容納和凝聚一支書院內外真正進行學科交叉科研或教學的團隊,以書院爲平臺開設高質量交叉課程,創建交叉學科專業,也有利於進行通識教育涵養的交叉和多學科拼盤式的潛在交叉。因此,書院制具有促進多種學科交叉教育的獨特優勢。
03
廣而告之
(2024年10月8日)
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作爲“全球大外交青年智庫開創者及代言人”,立志“爲中國青年提供向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門建言獻策的渠道和平臺”,致力於“讓壹億中國大外交新青年的智慧和方案被全球看見”,“做好中國的智庫外交、青年外交等民間外交工作”。“大外交”最早從2014年建設國際政治外交外事青年人才羣,到2016年開始建設全國國際問題研究青年學者羣,2018年開創付費社羣模式,至今已建設成中國國際問題智庫裡具規模、具影響、垂直細分專業化程度非常高的人才社羣矩陣(30個)。
“智庫報告及思想共享羣”系大外交智庫(GDYT)創建,日更,爲進一步給中國政府、企業、高校、媒體以及各類組織及個人等提供有價值的研究報告、分析報告、國別簡報、每日信報、編譯評議報告、時政分析報告、行業報告、產業報告、智庫報告、政府報告、商業報告、經濟報告、市場報告、品牌報告以及其他相關報告而組建的報告發布高端功能付費社羣(¥1999/人/年)。
聯繫人:王蓋蓋 大外交智庫(GDYT)創始人兼理事長
微信號:GDYT-2017
請備註:“報告羣-實名制姓名-單位部門身份/高校院系所專業-最高學歷”(否則不予通過,謝謝您的配合)
04
平臺記事
(2024年10月8日)
2024年4月26日,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受邀入駐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頂端新聞,註冊“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官方賬號並加V認證。5月30日,“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頂端新聞官方賬號發佈第一篇文章。6月4日,“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頂端新聞官方賬號推文總閱讀量突破1萬;6月11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10萬;6月18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20萬;6月25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30萬;7月1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40萬;7月8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50萬;7月14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60萬;7月21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70萬;7月27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80萬;8月3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90萬;8月12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100萬;8月24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110萬;9月5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120萬;9月26日,推文總閱讀量突破130萬;截至10月8日18時整,推文總閱讀量突破133萬。
05
(2024年10月8日)
大外交青年智庫(簡稱“大外交智庫”)(Glory Diplomacy Youth Think-tank,Glory Diplomacy或GDYT)是一家創辦於2017年的以外交安全爲主的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社會/青年智庫,總部在中國深圳,是深圳首家非官方外交安全智庫、中國首家青年智庫,創始人是王蓋蓋。GDYT一直堅持“只有修煉好內功,才能放心去實戰”的發展理念,從2017年創始初期穩紮穩打,於2018年成立青年原創評論組(於2022年改組爲《智本青析》編輯部)並創辦《智本青析》電子刊至今;2019年在海南開設分支機構即海南大外交學會,同年成立青年發展研究中心,該中心在2019年創辦“大外交青年發展與實踐啓航項目”研修班至今,在2021年創辦“世界青年菁英坊《早點知道》講座項目”至今;2020年成立應試就業研究中心並創辦《真題解析》付費專欄;同年7月,成立外交外事涉外安全決策諮詢公司,集中研究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海外利益分析與保護、青年外交與青年發展、區域國別與國際組織、跨國公司與全球治理等事務;2021年成立外文編譯評議組並創辦《大譯編參》電子刊至今(該編輯部於2022年創辦《每日信報》微電子日刊),同年成立區域國別研究中心(該中心於2022年創辦《新國別簡報》欄目);2022年成立世界外交數據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該中心於2022年創辦《鴻士論天下》欄目)、國家安全研究中心、黨的理論創新研究中心,併合並所有專訪項目(青坊談、最有影響力人物訪談、21世紀中國外交天團、學人專訪等)整合爲《與名人對話》欄目,組建“青年智庫特種部隊”全職高精尖部門和全球範圍內的“大中華菁英圈”,開啓“Smallibrary·小書屋”全球青年閱讀挑戰計劃(該計劃於2022年創辦《智庫書屋》欄目),運營新知太學(網絡)書院(該書院於2022年創辦《線上共讀》欄目);2023年,成立全球創業研究中心、全球灣區研究中心、跨國公司研究中心、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數字經濟研究中心、海洋治理研究中心、基式外交研究中心,在香港開設分支機構“香港大外交學會(GDYT HK)”,創辦“華灣國際創業發展新菁英匯”國際人才交流平臺等。GDYT從2021年以來,多次舉辦全國(含全球)青年國際問題學術研討、政策分析與思想交流等活動,如“國際問題研究型青年智庫發展模式探索論壇”、“新型國際問題青年智庫建設與發展論壇”、“國際關係青年辯論賽”、“國際關係青年辯論賽最佳辯手論壇”、“世界青年菁英坊《早點知道》系列講座”、“國際問題/區域國別學術研討會(GDYT·ISAS)”系列活動、“《與名人對話》系列採訪活動”、“《鴻士論天下》系列講座活動”、“新時代中國國際戰略高端論壇與菁英論壇”、“華灣國際創業發展新菁英匯”系列活動、“GDYT與國際知名學者對話”等等。自創辦以來,GDYT一直致力於“讓壹億中國大外交青年智慧與方案被全球看見”,聚集全球各地有志青年爲實現個人、企業、社會、國家和世界和平發展而奮鬥,至2021年底,已發展成集專家顧問、研究員(含高級)、特約研究員(含高級)、助理研究員、編譯評議員、時政評論員、實習生、志願者等全方位國際人才體系(200人)的樣本標杆青年智庫,聚焦中國與全球大外交領域青年的原創方案、發展計劃和外交延伸等助力與服務,在“對照全球外交發展、對接世界高端智庫、對比新型平臺建設”的三原則指導下,爲中國的外交與安全發展貢獻青年力量和方案,爲政府、企業、智庫、高校、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都有提供過諮詢服務,被海內外青年譽爲現代智囊的“青年精英大腦集散地”,是全球新型外交青年智庫的開創者和代言人!
大外交青年智庫
Glory Diplomacy
讓中國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見
爲中國青年智庫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