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圓桌】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

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此前,國辦印發的《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圍繞服務業擴大開放作出系列部署,提出“持續推進電信、醫療等領域擴大開放”“擴大銀行保險領域外資金融機構准入”。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更好融入全球服務貿易網絡

服務業主要包括哪些領域?爲何強調“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

金瑞庭(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服務業是與農業、工業相對應的概念,我國服務業範圍主要包括除農林牧漁業(第一產業)、工業和建築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基本與第三產業概念一致。

從內容構成看,服務業包含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從知識和技術含量看,服務業包括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是爲人們日常生活提供各種服務的行業,如醫療衛生服務業、餐飲住宿業、修理業等,具有規模大、發展平穩的特點。現代服務業是依託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展起來的行業,如電子商務、金融科技、數字創意產業等,具有發展速度快、附加值高的特點,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大力發展工農業,服務業處於輔助地位。1952年服務業增加值爲195億元,1978年增長到905億元,1953年至1978年年均實際增長5.4%。這一時期,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較低,1978年只有24.6%,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分別低3.1個和23.1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後,服務業全面快速發展。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到244856億元,1979年至2012年年均實際增長10.8%,增速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0.9個百分點,是1953年至1978年服務業年均增速的2倍。這一時期,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節節攀升,1985年超過第一產業,2012年超過第二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制定一系列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23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到688238億元,2013年至2023年年均實際增長6.9%,增速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0.8個百分點。這一時期,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進一步提升,2015年首次超過50%,2023年達到54.6%,連續多年佔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當前,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抓手。

一是應對國際形勢變化的必然要求。服務貿易已成爲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增長點,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有助於我國更好融入全球服務貿易網絡,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深化與主要貿易伙伴的利益交融,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更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二是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內在要求。相比貨物貿易,我國服務貿易開放程度仍然偏低。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有利於引入國際先進理念、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服務業提質增效,同時倒逼改革,推動相關領域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三是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現實要求。隨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實施,我國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條件不斷降低,服務貿易開放水平持續提高。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加強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合作,探索在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機制下擴大服務貿易合作領域,將顯著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新領域的規則制定能力、議程設置能力和統籌協調能力。

服務業開放是當前我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領域和重點方向。未來,應以服務開放推動包容發展,以服務合作促進聯動融通,以服務創新培育發展動能,以服務共享創造美好未來,在開放合作中更加充分釋放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帶動作用。具體來說,有三個着力點。

積極推動服務貿易制度型開放。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動建立相應管理制度,負面清單之外的跨境服務貿易按照境內外服務及服務提供者待遇一致原則實施管理。加強規則對接和規制協調,促進資本、人才、技術、數據等資源要素高效合理流動,爲服務業開放和發展提供足夠空間和靈活性。

着力發揮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引領帶動作用。順應服務貿易數字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深入推進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統籌做好“邊境上”與“邊境後”、準營與准入、政策與服務三篇文章,推動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放探索,形成更多服務領域改革開放創新成果。

加大重點服務領域開放力度。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入探索服務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開放路徑,以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爲重點,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開放先行和壓力測試作用,穩步推進全國跨境服務貿易梯度開放,在堅持互利共贏中更好拓展開放空間。

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領域開放

電信、醫療、教育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擴大開放這些領域目前進展如何?

周念利(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近年來,我國在電信、醫療和教育等領域已陸續開展試點工作,卓有成效。

電信領域開放試點是鞏固我國通信行業競爭優勢、融入全球產業合作的重要舉措。電信業務主要包括基礎電信和增值電信兩部分。在基礎電信領域,已基本完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開放承諾,開放了12項基礎電信業務中的6項,要求外資股比不超過49%。在增值電信領域,有序開展了超出加入WTO承諾的開放試點。2024年4月工信部發布《關於開展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工作的通告》,取消了北京、上海、深圳和海南等試點地區對互聯網數據中心、內容分發網絡業務、互聯網接入服務業務、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以及信息服務業務等5類增值電信業務的外資股比限制。這意味着,外資企業可在試點地區深度參與雲計算服務、算力服務等市場,爲我國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發展提供支持。各地相繼出臺配套措施,深圳市印發的《前海深港合作區落實光纖到戶操作指引》要求,不得限制合法電信運營企業的接入和使用,保證電信運營企業無償使用通信基礎配套設施的權利,進一步降低了電信業務的準營門檻。據統計,截至2024年9月,已有2220家電信外資企業獲准在華經營電信業務,爲我國電信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醫療領域開放試點對於引進世界新醫療技術和服務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9月,商務部、國家衛健委和國家藥監局聯合發佈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進一步開放了獨資醫院和生物技術兩個領域的外資准入。《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允許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等試點區域設立外商獨資醫院。2024年12月,鵬瑞利醫院獲批天津市頒發的第一張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成爲全國首家正式運營的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擁有500張牀位,引進了國外高水平醫療專家團隊,專注於提供健康維持、慢病管理、大病康復等覆蓋全生命週期的定製化醫療服務,服務範圍輻射京津冀地區。在生物技術領域,北京、上海、廣東和海南等試點地區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可在全國範圍內使用。截至2024年11月,首批6家從事幹細胞產業的外資企業已在我國完成營業執照經營範圍變更,將人體幹細胞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納入經營範圍。智研諮詢發佈的《2024—2030年中國幹細胞美容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幹細胞相關市場規模逾1200億元,這一領域未來或將成爲吸引外資的藍海。

教育領域開放試點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選擇。海南省教育對外開放試點走在全國前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是我國境內首家獨立辦學的境外高校,該省不僅首創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部省聯合審批模式,還成爲我國唯一開放教育領域准入的試點地區,出臺《關於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開放實施方案》,提出在條件成熟的前提下,試點境外工科大學、職業院校在海南獨立辦學,探索境外高水平企業在海南獨資辦學。從實踐來看,海南省教育對外開放試點不僅爲自貿港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持,而且有利於引入境外先進教育理念和模式,打造我國教育對外開放新高地。

也要看到,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首先,試點地區數量偏少。其次,試點開放的業務範圍較爲有限,如互聯網和文化領域的開放舉措較少,電信領域現階段僅限於增值電信服務,未涉及基礎電信服務,教育領域試點僅開放了高等教育機構的獨資試點,未來仍有較大拓展空間。再次,外資的進入可能對相關產業帶來一定衝擊,目前試點地區遵循“內外資一致”的管理原則,但外資的涌入無疑會增加國內企業的競爭壓力。最後,外資准入的配套規制尚不完善,以獨資醫院開放爲例,外資醫院進入我國市場需購置大型醫療設備和器械,而目前審批流程較爲複雜。

未來,需持續探索擴大開放試點的地區範圍,結合各地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合理確定試點領域,提升外資引入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並結合試點經驗推廣開放政策和配套措施。進一步擴大開放範圍,探索互聯網和文化等領域開放路徑,開展基礎電信開放試點,將外資持股比限制提高至50%,或優先開放“無線尋呼業務”。爲試點地區中小企業提供稅收補貼和創新獎勵支持,保障相關產業穩定發展。完善事前和事後配套監管機制,建立安全風險評估和應對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潛在風險,築牢開放發展中的安全屏障。

擴大銀行保險領域外資機構准入

我國推動金融業高水平開放成效如何?外資參與會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李勇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多年來,我國堅持自主穩妥有序地擴大金融業開放。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金融業進行漸進式開放,逐步放寬外資機構的業務範圍和地域限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爲載體,對金融業制度型開放進行積極探索。

重點推進外資金融機構准入改革,實行國民待遇。自2020年1月1日起,徹底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減少數量型准入門檻。2018年以來,共批准外資來華設立了100多家各類銀行、保險業機構,12家外資控股(含全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6家外資企業徵信、評級、支付清算機構。同時,已有外資獨資保險公司、外資控股理財公司、外資獨資貨幣經紀公司和外資獨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獲批開業。

積極推動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範圍的負面清單制度。我國在加入WTO談判時,在金融服務的開放承諾方式上採用正面清單而不是負面清單,只開放了部分金融服務部門並較少對跨境交付的貿易方式作出承諾。2018年對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範圍放寬,在企業徵信、評級、支付等領域實現外資國民待遇。在部分自貿試驗區,還嘗試以負面清單方式推動金融業開放。

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均在我國內地設有機構,境外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已有近半數進入我國內地。外資機構深度參與我國金融市場,對推動經濟發展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保險業爲例,外資在我國保險市場已形成獨資、控股、合資、參股的經營矩陣,業務範圍涉及人壽、財產、養老、再保險、保險資管等。截至2023年底,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境內已設立67家營業性機構和70家代表處,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2.4萬億元,在我國境內保險行業的市場份額達10%。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產增長117%。總體來看,外資加碼我國保險市場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通過併購原有合資保險公司的中方股權,實現獨資化經營。例如,2019年法國安盛集團對外宣佈完成收購安盛天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剩餘50%股權,實現全資控股。二是外資金融機構加速在華佈局。2024年12月,德國安聯集團旗下的資產管理機構安聯投資以2.84億元完成認購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約2.28億股新股,成爲國民養老首家外資股東。三是外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不斷涌現,成爲外資保險的一個熱點。

無論是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全球競爭能力,還是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需要,都需擴大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從微觀上看,擴大銀行保險領域外資金融機構准入,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羣衆養老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以養老保險爲例,截至2023年底,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佔總人口的21.1%,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亟需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當前,在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三大支柱之間發展不平衡情況仍較突出,在資產負債管理、資產配置、普惠性養老保障服務等方面亟需完善。外資保險公司則在風險管理、養老金產品設計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如德國安聯集團是全球最大的保險和資產管理集團之一,有超過130年的歷史,此次與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不僅帶來國際視野和專業經驗,而且有助於不斷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

下一步,可從以下方面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爲外資企業在華拓展業務提供更大便利。一是進一步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允許內外資金融機構平等參與新業務試點。二是對外資金融機構開展適度差異化監管,進一步提升其在華營商便利度。三是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協同,深化跨境投融資服務,幫助出海企業提高跨境支付結算及資金歸集效能,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走出去。四是完善與金融業開放相關的數據跨境流動等基礎制度建設,積極試點推動數據跨境流動制度創新。五是加強金融監管,建好各類“防火牆”,守住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線。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