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大學農科人才怎樣培養?師生要多往田間地頭加工企業跑一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近日,在浙江大學召開的中國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年度會議,刷新了不少公衆的認知:除了傳統認知裡的涉農高校,國內一些綜合性大學也設有相應的農學專業或研究院。
綜合性大學農科專業與涉農高校的農科專業有什麼不同?他們該如何上接國際農科前沿、下接地氣?這些問題成爲本次年度會議嘉賓、專家關注的話題。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副院長劉承芳介紹,北大對於現代農學院的定位是重點培養農業生物技術、農業與發展經濟、智慧農業、食品安全與健康四大學科交叉的農業科學研究與人才。北大現代農學院則希望充分利用北大學科和人才的優勢,建設高端人才培養基地,爲國家新農村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核心技術、骨幹人才、政策諮詢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
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副司長孫法軍在視頻致辭中說,當前全國有農業科技人才12萬人,但是,農業人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結構、質量、層次不盡合理等情況,尤其是在加快推進農業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從研發跟蹤、技術追趕、消化吸收、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創新引領、全面突破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多方力量的加入。
“對兔的基因編輯已經處在世界前沿,對豬、各種大小鼠新型實驗動物模型創制,都形成了新的科研團隊。”吉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院長孫博興介紹,該校正加強遺傳育種、胚胎工程、分子營養專業與傳統畜牧學科的交叉融合。
我國的草種子進口曾高達95%,飼草和牧草的進口依賴度達65%,這對於中國畜牧業發展來說是一個“卡脖子”的問題。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院長李春傑說,草業是蘭州大學唯一的涉農專業。該校從國家戰略和食物安全、生態安全,以及種業振興出發,新建一個草類植物生物育種強基班。
據孫法軍介紹,當前初步統計,國內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20多所綜合類、工科類甚至師範類院校都開設農業類的研究院,名稱各不一樣,都與創新有關。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設有現代農業研究院,南開大學設有農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知名大學將圍繞國家農業戰略需求,聚焦人工智能、生物育種、智能農機等領域,集中打造多學科資源、搭建科技創新平臺,開展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爲科技賦能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現在,不光農業科學研究日新月異,“三農”產業新業態也發展迅猛。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二級巡視員陳建光說,在新農村,手機是“新農具”,空氣是“新農情”,數字是“新農資”,直播是“新農活”,農民是“新網紅”。“男耕女播”,男的耕作,女的直播;男的下地能彎腰,女的上桌摸鼠標,“騰雲駕物”,騰的是雲計算,駕着“物產”來賣,已經在浙江很多地方成爲一種發展趨勢。
“課題需求從哪裡來,絕對不是在實驗室和辦公室憋出來。”孫法軍表示,涉農院校既要仰望天空,更要腳踏實地,組織校內專家通過“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員”等渠道,多往田間地頭加工企業跑一跑,多跟基層農業部門的負責同志、農業企業家、農機推廣人員及廣大農村羣衆交朋友,及時瞭解“三農”的卡點、堵點和難點問題,一定要到實踐中去找問題,提出課題立項需求,深入開展科技攻關,集成示範推廣成熟技術和解決方案,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貴州大學農學院院長潘學軍介紹,貴州省沒有獨立的農業大學,貴州大學農科肩負爲貴州山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保障的責任和義務。他們的目標與定位是培養能吃苦、學習、創造、奉獻,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拔尖創新人才。
海南熱帶農業學科非常特殊,是從一棵“橡膠樹”培育出來9個一級學科。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院長繆衛國說,海南熱帶農業學科建設是應國家戰略而生。現在,我們不僅對橡膠樹,對整個熱帶作物都有深入研究。
當然,綜合性大學辦現代農學院、農科專業和農業類研究院,有着政策、生源、師資與資金等諸多優勢,但是也面臨一系列挑戰。與會的院長、專家梳理的共性問題是,現在綜合性高校實行學分制、協同創新中心以及書院制,對農科未來衝擊較大,如何留住招進來的學生不轉入其他學科、專業,高質量培養人才,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國際交流合作,需要科學謀劃,下“真功夫”。
“擺在各個高校面前的挑戰和機遇都是非常大的。”浙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健建議,中國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首先要構建聯盟高校交叉協同和創新合作的“新機制”。在辦學路徑上,各聯盟高校應相互借鑑成功經驗,探索適合綜合性大學新農科發展的特色辦學之路。學科佈局方面,根據學校優勢學科和地方農業需求,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加強學科交叉融合。資源配置上,實現師資、科研設備、實踐基地等資源的共享共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共同努力,形成交叉協同和創新合作的新機制,共同應對農業發展中的各種挑戰。
其次,要開闢農科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路徑”。吳健說,聯盟高校要共同探索創新高等農林教育辦學模式,打破傳統思維定式,積極引入現代教育理念和技術手段,緊密結合農業科技前沿和行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有效整合資源,拓展並共享實踐教學基地,組織跨校聯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鍊能力、增長才幹。
第三,要創新農科思政教育和學科教育融合的“新舉措”。吳健建議,聯盟高校要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地融入建設農業強國的奮鬥之中。此外,聯盟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農科人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