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要素實現基礎設施化 因地制宜賦能實體經濟
人工智能發展的道路選擇至關重要,關係到我國發展的可持續性與最終的國際競爭格局。總體來說,我國應發展用得起、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技術,消除我國信息貧困人口並造福“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低門檻地賦能各行各業,讓我國的優勢產業保持競爭力,讓相對落後的產業能夠大幅縮小差距。
拼算法模型還是拼新型基礎設施?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各行各業,具有典型的長尾效應。我國80%的中小微企業需要的是低門檻、低價格的智能服務,因此,我國智能計算產業必須建立在新的數據空間基礎設施之上,率先實現智能要素(數據、算力、算法)的全面基礎設施化成爲關鍵。這項工作可比肩20世紀初美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即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對互聯網產業的歷史作用。
信息社會最核心的生產力是網絡空間(Cyberspace)。網絡空間的演進過程是從機器一元連接構成的計算空間,演進到人機信息二元連接構成的信息空間,再演進到人機物數據三元連接構成的數據空間。從數據空間看,人工智能的本質是數據的“百鍊成鋼”,大模型就是對互聯網全量數據進行深度加工後的產物。在數字時代,在互聯網上傳輸的是信息流,是算力對數據進行粗加工後的結構抽象;在智能時代,在互聯網上傳輸的是智能流,是算力對數據進行深度加工與精煉後的模型化抽象。智能計算的一個核心特徵就是用數值計算、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算法,在算力池中加工海量數據後得到智能模型,再將該模型嵌入信息世界、物理世界的各個過程。我國政府已經前瞻性地提前佈局了新型基礎設施,在世界各國競爭中搶佔了先機。
首先,數據已成爲國家戰略信息資源。數據具有資源要素與價值加工兩重屬性。其中,數據的資源要素屬性涵蓋了生產、獲取、傳輸、匯聚、流通、交易、權屬、資產、安全等各個環節。我國應繼續加大力度建設國家數據樞紐與數據流通基礎設施。
其次,AI大模型就是數據空間的“算法基礎設施”。以通用大模型爲基座,構建大模型研發與應用的基礎設施,支撐廣大企業研發專用大模型,服務於機器人、無人駕駛、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各個領域,覆蓋長尾應用。
最後,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在推動算力基礎設施化上發揮了先導作用。算力基礎設施化的中國方案,應在大幅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使用門檻的同時,爲最廣範圍覆蓋人羣提供高通量、高品質的智能服務。
算力基礎設施的中國方案需要具備“兩低一高”的特徵。
在供給側,大幅降低算力器件、算力設備、網絡連接、數據獲取、算法模型調用、電力消耗、運營維護、開發部署的總成本,讓廣大中小企業都消費得起高品質的算力服務,能夠積極開發算力網應用。
在消費側,大幅降低廣大用戶的算力使用門檻。面向大衆的公共服務必須做到易獲取、易使用,像水電一樣即開即用。使用者能夠像編寫網頁一樣輕鬆定製算力服務、開發算力網應用。
在服務效率側,中國的算力服務要實現低熵高通量。其中,高通量是指在實現高併發服務的同時,滿足端到端服務對響應時間的要求;低熵是指在高併發負載中出現資源無序競爭的情況下,系統通量不會急劇下降。簡單來說,“算得多”對我國而言尤其重要。
着重賦能虛擬經濟還是發力實體經濟?
“AI+”的成效是人工智能價值的試金石。我國傾向於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同步發展,更加重視發展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鋰電池、高鐵、5G等實體經濟。
我國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具有場景多、私有數據多的特點。應精選若干行業加大投入,形成可低門檻全行業推廣的範式。例如,選擇裝備製造業作爲延續優勢的代表性行業,選擇醫藥業作爲快速縮短差距的代表性行業。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的技術難點,是AI算法與物理機理的融合。
人工智能技術成功的關鍵是讓一個行業或一個產品的成本大幅下降,從而將用戶數與產業規模擴大10倍,產生類似於蒸汽機對於紡織業、智能手機對於互聯網業的變革效果。我國應走適合自己的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凝暉)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繫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繫,我們將採取適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