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校園殺人得以輕判的後果是個大問題
去年底新北某國中發生的割頸案,新北地院少年法庭昨天一審判決,給予行爲人的刑度社會不少人覺得嫌輕,動手少年判九年,教唆致慘案發生的少女則輕判八年,不少民衆認爲這樣量刑會讓行爲人覺得殺人不需付出嚴重代價,如此量刑顯示司法導正系統已然失靈,應該檢討少年殺人刑度,及刑罰之後怎麼矯正他們的偏差行爲。
量刑揭曉後各界反映顯示對偏差的少年行爲怎麼導正觀念差異甚大;從行爲人的動刀手法各界認爲有一定犯意,在旁教唆的少女助長慘案發生竟減刑輕判,顯示這樣的量刑並不周延,存在爭議,必須在對行爲人刑罰的意義,及保護常態、絕大多數少年的權益間尋求周延的折衷。
本案當事人、動刀的少年父親在案發之後幾個場合都向被害人家屬道歉,但也露骨的說兒子本來就愛玩,「日後能彌補就會彌補」,這話很坦白的交代對兒子犯下殺人罪的看法,顯然也值得討論。主管偏差少年矯正的衛福部矯正司雖然認爲動刀少年行爲偏差,但「我們不要放棄他們」的說詞,顯然與社會多數人的認知有差距。
對少年犯罪的態度我國現行的《少年事件處理法》,是根據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訂定,希望以更人道的方式處理少年犯罪;正在討論修正的少年事件處理法,根本思考是對少年犯罪的處理從過往的司法手段把關,進一步轉向行政輔導,這個處理思維幾年下來,已被認爲對遏阻青少年犯罪的效果並不理想,這起少年殺人案量刑不符合比例原則,正是法律不盡恰當的顯例。
法學界講得很白,「判九年的動刀少年可能關三年就能假釋」,現行制度出現比不上行兇少年出獄的速度,這樣的法律不但未能減少少年犯罪發生,也保護不了多數孩子的安全;造成現今局面,關鍵原因是校園裡老師對幫派少年無法管,也不敢管,局面其實已失控。
正在研議修正的少年事件處理法其實以發現許多卡死的問題,例如犯罪少年的案底多久塗銷?塗掉案底,偏差少年更不在意以前的紀錄被揭發出來,這個想法已經一讀通過,沒有人能想像對常態、大多數孩子的影響?這正是社會上對偏差少年多頭馬車的認知。
新北市割頸案導致楊姓少年身故,新北地方法院依殺人罪判行兇的郭姓少年、教唆的林姓少女各9年、8年徒刑,引發社會議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