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情緣 解放軍紅場唱喀秋莎

大陸的中國交響樂團到安徽滁州鳳陽縣小崗村演唱經典歌曲《喀秋莎》。(CFP)

5月9日,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閱兵,大陸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用俄文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步過紅場。(CFP)

日前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0週年,首度參加的中共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蘇聯歌曲《喀秋莎》聲中,正步走過紅場,不僅「收買」了現場俄國民衆紛紛拍照、歡呼喝彩,甚至有人動容流淚,網路也隨即熱議,1950年代起風靡大陸的這首歌曲的「中國情緣」。

「小時候常聽大人們唱起《喀秋莎》!」被暱稱爲「中國第一男團」的儀仗隊大隊長李本濤表示,選擇中俄幾代人所共同傳唱、耳熟能詳的老歌《喀秋莎》,可拉近兩國軍人間的距離。尤其彩排退場時,102位官兵用俄語高唱《喀秋莎》穿越紅場,更讓中國方陣「一鳴驚人」。

KTV點播率極高

中俄走過相敬如冰的時期,1990年代後,兩國關係逐步改善,原爲政治宣傳歌曲的《喀秋莎》也再度成爲舞會上、KTV裡點播率極高的歌曲。許多在大陸的俄羅斯企業、俄語培訓機構,都搶着用「喀秋莎」爲名。對衆多大陸人而言,《喀秋莎》幾乎已與俄羅斯畫上等號。

愛屋及烏之下,《喀秋莎》也被投射上「中國情緣」的色彩。2010年4月《吉林日報》曾刊登文章,結論是「《喀秋莎》誕生在琿春」,再經過各方演繹後,如今就連百度百科、維基百科中文版上關於《喀秋莎》歌曲詞條,也標註源於「諾門罕戰役」。

抒情詩後譜成曲

據聞1939年在當時的僞滿洲國與外蒙古邊界諾門罕,蘇聯、日本發生戰爭,蘇聯桂冠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寫下一首抒情詩《喀秋莎》,隨後被作曲家勃朗特爾譜成歌曲。但2年後的衛國戰爭期間,這首歌才伴隨烽火硝煙傳遍全蘇聯。

二戰後蘇聯政府爲表彰《喀秋莎》戰時鼓舞人心,甚至在伊薩科夫斯基的家鄉設立一座紀念館,成爲人類戰爭史、音樂史上的首例,多年來不斷有大陸游客慕名而來。館中收藏着一封來自新疆的信,信中寫道:「1965年女兒出生,取名時想起《喀秋莎》,按照中國的習慣,我給她取名爲『秋莎』,中國的喀秋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論諾門罕戰役或是二戰,均爲蘇聯敵人的日本,居然擁有《喀秋莎》最多的海外版本,除出生於僞滿州國時期哈爾濱的女歌手加藤登紀子所唱的傳統民謠版本,日本老牌樂隊「DARK DUCKS」創作的日語版《喀秋莎》外,2012年問世的動漫《少女與戰車》,也將《喀秋莎》列爲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