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力推「以碳領銷」 對決兩大課題
中鋼正面臨鋼市低迷和碳費衝擊的雙重考驗,爲此,這家龍頭鋼廠將自2025年改採「以碳領銷」的邏輯對應趨勢,對臺灣鋼鐵產業和中鋼本身,將帶來什麼改變?(圖/財訊提供)
時序進入2024年尾聲,臺灣龍頭鋼廠中鋼公司股價在臺股高檔震盪之際,陷入20元保衛戰。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截至12月27日,中鋼仍以小跌0.1元、收盤19.9元在20元大關門外徘徊。看得出對於鋼市前景,投資人仍難免疑慮。
中鋼董事長黃建智上任3個多月,中鋼就面臨鋼市低迷和碳費衝擊的雙重考驗,可說是經營團隊的巨大挑戰。首先,中國低價傾銷問題當然仍是重中之重;但另一方面,碳費自2025年開徵,每噸定價300元,凡是年排碳量在2.5萬噸的大戶,都躲不過2026年起這筆新增費用對財報的影響。「碳有價時代」來臨,製造業首當其衝。
新階段 碳排左右銷售生產
然而對身爲排碳大戶的中鋼而言,碳費只是轉型的其中一個戰區。在新年度伊始,中鋼將進入「以碳領銷」的全新階段,一方面對抗碳費衝擊,更逐步扭轉中鋼的產銷和獲利結構,達成長期碳中和的目標。
什麼是以碳領銷?這得從鋼鐵產業的發展歷程說起。黃建智說明,中鋼建廠初期正逢臺灣的經濟起飛、大舉建設,國內外對鋼材的需求殷切,產品項目也較爲單純,但供給卻有限,因此都是先進行生產規畫,先看有什麼產品,再讓營業單位開發客戶銷售,可以稱爲「以產領銷」。
然而隨着中鋼完成4階段擴建,亞洲地區的鋼鐵供給量也穩定成長。產業結構的變遷與科技的提升,對於鋼材的需求愈趨多元,傳統或標準規格的鋼品,已無法滿足客戶。《財訊》雙週刊指出,中鋼在這個時期加速透過產業聯盟的方式,與下游合作開發新產品,規格、品類也愈發多樣化。在經營策略上因此轉爲「以銷領產」的階段,以客戶需求爲導向,生產單位再配合提供產品。
如今,爲因應新的氣候變遷趨勢,環境部的相關法規底定,碳費將自2025年起影響中鋼的財報,未來影響中鋼獲利的,已不僅是價格或銷量;對應排碳量所產生的碳費,更將直接成爲成本。因應「碳有價」時代,黃建智表示,從新年度開始,中鋼將以排碳量來決定銷售甚至生產計劃,也就是以「碳領銷。」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