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剋制對臺威嚇?許信良評選後兩岸情勢 背後原因指向拜習會
民進黨中國部主任吳峻鋕(左起)、《一歷百憂解》Podcast製播人李文成、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淡江大學戰略所助理教授馬準威、臺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周嘉辰、臺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臺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出席Y’s Day「週三青年日」活動。圖/臺灣智庫提供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今(20)在「認識中國」系列活動中指出,此次總統選舉由被中國視爲大獨派的賴蕭獲勝,中共理應有許多威嚇動作,目前看來卻相當剋制,箇中原由應是去年的拜習會在中國國內被渲染爲「成功的元首外交」。因此中美關係不能夠被破壞,也不會在臺海引發爭議危機。許信良提醒,不應過度刺激對岸敏感神經。
這場由臺灣公共策益、臺灣智庫、臺灣青年基金會、臺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臺、新頭殼、臺灣公民人權聯盟、臺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臺灣觀測站、臺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共同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活動,主題是:「形塑認識中國的方法論:臺灣的不同世代如何看見中國」。
活動主持人淡江大學戰略所助理教授馬準威提到,十年前現在發生了318太陽花運動,現在也有不少關心兩岸、關心臺灣的20多歲年輕人,這也是臺灣公共策益規畫「認識中國」系列活動的緣故。1980至今,隨着對中稱呼的改變也能看出不同世代的看法。無論是否喜歡中國,都應該認識它、研究它。
臺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臺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隨美中競爭加劇,國際社會看待中國的角度也有着從「機會」變成「威脅」的典範改變。「中國因素」是臺灣最重要的政治與社會議題,所有臺灣人都必須隨時意識着中國對臺灣可能的影響,也必須關注兩岸之間的互動,絕不能蒙着頭無視或閉門造車。
在中國日益封閉,積極透過數位威權的方式來封鎖自身資訊,又不遺餘力地進行大外宣的同時,臺灣不同世代必須強化彼此的交流溝通,分享自己所看見的中國,才能對中國有更多的認識,也才能凝聚共識來回應中國對民主臺灣的威脅。
許信良指出,現今的中國階級專政是必然的,也絕無可能認同西方的資本主義民主。尤其習近平上任致力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藉此鞏固個人獨裁統治的權威,在此目標之下勢必納入臺灣這個不可妥協的核心利益。
其次,以區域比較的觀點,許信良指出,南北韓與兩岸的狀況雖類似,但北韓不比南韓強大,而北韓耀武揚威的目的也非實現統一,僅僅只是爲了維繫金氏家族的階級特權。若以烏俄戰爭對照,許多經濟、貿易、軍事上的國際體制來達成 Global governance,如世界對於俄國的金融、經濟制裁等,同時烏克蘭受到全世界各國強力的支持、耗損了俄國超出預期的資源與人力,這對中國是很大的警訊。
從全球框架來看,許信良認爲中共的個人獨裁式體制與全球化有着根本矛盾。回到臺灣今年的選舉狀況觀望前景,此次的總統選舉後,中共目前看來相當剋制。許信良表示,與此同時,美國也一定會對臺灣的舉措嚴加關注,臺灣不應過度刺激對岸敏感神經。
臺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周嘉辰表示,在網路世界,已經看不見中國網民對於政策的實質批評,僅剩下擁護民族主義的小粉紅。在地方官員肯定不會如實回報的條件下,單單依賴中央巡視組的報告來評估施政狀況將使中國決策層面臨巨大的訊息蒐集困難,未來的中國政策發展值得關注。
民進黨中國部主任吳峻鋕提醒,中國經濟下行將會帶來幾個隱憂,如外資離開、疫後復甦不如預期,以及房地產的經濟垮臺等。對全球而言,臺灣應對中國經濟狀況保持關注,持續思考中國經濟下行對於外界造成的風險爲何?並提前做出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