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

文:任澤平團隊 來源:澤平宏觀

智聯招聘課題組專家

導讀

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我們在前期系列報告中提出“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的邏輯,指出人口正持續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隨着人口紅利消逝、人才價值日益凸顯,我們已經連續多年與智聯招聘合作,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以期準確把握人才流動特點、持續跟蹤人才流動趨勢。2023年人才流動延續分化趨勢。

摘要

數據說明:智聯招聘擁有3.49億+職場人用戶;其中約8成爲專科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總體的22.1%。在求職者中,約四成爲流動跨城求職者。

2023年流動人才特徵爲:從性別看,2023年流動人才中男性佔59%,高於求職總體的54%,男性依舊更可能跨城求職;從年齡看,流動人才中18-25歲人才佔比46.4%,高於求職總體的40.1%,25歲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學歷看,流動人才中52%爲本科及以上學歷,高於求職總體的46%,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工資水平看,流動人才中34%月收入爲8K以上,較2022年提升3.6個百分點,高於2023年求職總體的30%,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行業看,流動人才中55%分佈在IT互聯網、房地產、製造業行業,較2022年提升3個百分點,其中,由於房地產行業還處於調整期等,近年人才異地求職比例較高。

榜單概覽:京滬深依舊居前三,長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續集聚。

1)2023年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北京連續多年佔據榜首,長三角城市羣進入前50的城市數量較2022年增加2個。從結果看,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南京、蘇州、武漢、無錫位居前十。成都超越南京上升至第六,無錫蟬聯第十。

2)人才流動趨勢:一線城市、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級城市人才流動性較高。分地區看,得益於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較高的戰略定位,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淨流出。分線看,一線城市人才聚集放緩,二線城市人才淨流入佔比回正,三線、四線人才持續流出,但流出比例有所下降。分城市羣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羣,長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續集聚,京津冀人才轉爲淨流出趨勢,成渝、長江中游人才持續淨流出。

重點城市:深廣蓉人才淨流入佔比上升,城市羣內人才流動爲主流

1)一線城市:京滬人才淨流入佔比下降、深廣小幅上升

2023年京滬深廣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5%、1.5%、1.2%、1.0%,上海最高。北京由於嚴控人口、疏解產業、就業競爭壓力大等,人才流入佔比減少,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下降1個百分點;近年上海人才淨流入佔比變動呈倒“V”型,由於人才流入減少,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下降0.4個百分點,但仍是榜首;深圳擁有低於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以及創新的產業結構,能提供較多工作崗位等,2023年人才淨流入較2022年小幅上升0.1個百分點;廣州經濟發展速度快,生活成本、房價在一線城市中最低,吸引人才集聚,2023年人才淨流入較2022年上升0.3個百分點。

2)二線城市:杭州人才淨流入佔比居首,南京、無錫人才淨流入且佔比穩定

2023年杭州、成都、南京、蘇州、武漢、無錫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1.2%、-0.3%、0.7%、0.8%、0.1%、0.6%,杭州最高。杭州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小幅下降,但依舊是6個重點城市淨流入最高的城市。杭州因電商等產業爲代表的產業發展迅速、環境宜居且薪酬相對較高;成都應屆生人才、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均處在全國前列,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上升0.3個百分點;南京近年人才持續淨流入,且佔比持續保持穩定,主因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實施“寧聚計劃”並持續優化細則等,不斷吸引和留住人才;蘇州人才呈淨流入趨勢,主要得益於蘇州經濟實力雄厚且發展快、創新發展領先且區位優勢明顯;武漢人才集聚主因爲積極推動“百萬大學生留漢”等引才留才政策實施,落戶門檻繼續放寬,吸引各類人才來漢;無錫近2年人才淨流入佔比保持0.5-0.6%左右,主因爲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迅速,且與同梯隊城市相比,工資較高,生活成本相對較小。

風險提示:樣本偏差;簡歷投遞與實際人才流動存在一定出入

目錄

1 數據說明:通過跨城求職數據解密流動人才特徵

2 榜單概覽:京滬深居前三,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 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滬深居前三,百強東部城市佔比超五成

2.2 人才流動趨勢:東部城市人才集聚,超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羣

3 重點城市:深廣蓉錫人才淨流入佔比上升,城市羣內人才流動爲主流

3.1 一線城市:京滬人才淨流入佔比下降、深廣小幅上升

3.2 二線城市:杭州人才淨流入佔比居首、南京、無錫人才淨流入且佔比穩定

正文

1 數據說明:通過跨城求職數據解密流動人才特徵

數據說明及特徵:智聯招聘擁有3.49億+職場人用戶,累計合作企業數達1341萬+,其中,求職人才即當年有簡歷投遞行爲的用戶中約8成爲專科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總體的22.1%;在求職人才中,約四成爲跨城求職者,即現居住城市和簡歷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動人才。

1)從性別看,2023年流動人才中男性佔59%,高於求職總體的54%,男性依舊更可能跨城求職。2023年求職人才中男女比例爲54:46,其中流動人才男女比例爲59:41。2020、2021、2022年流動人才男女比例分別爲57:43、58:42、56:44,2023年求職人才性別比增大。

2)從年齡看,2023年流動人才中18-25歲人才佔比46.4%,高於求職總體的40.1%,25歲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3年流動人才中18-25歲、26-30歲、31-35歲、36-40歲、41-45歲、46歲及以上分別佔比46.4%、22.5%、14.8%、8.4%、4.2%、3.7%,各年齡段分別較求職總體高6.3、-0.6、-2.6、-1.6、-0.8、-0.7個百分點,說明25歲及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0-2023年流動人才中25歲及以下佔比分別爲37.1%、34.5%、39.6%、46.4%。

3)從學歷看,2023年流動人才中52%爲本科及以上學歷,高於求職總體的46%,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3年求職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專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比分別3.7%、15.1%、35.1%、41.1%、5.0%。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比重均高於整體水平,2023年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52.1%,較求職總體高6.0個百分點。2020-2022年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分別爲56.6%、55.7%、51.6%。

4)從工資看,2023年流動人才中34%月收入爲8K以上,較2022年提升3.6個百分點,高於2023年求職總體的30%,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3年總體求職人才與流動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下佔比分別爲69.6%、66.4%,月收入在8K及以上佔比分別爲30.4%、33.6%。2020-2022年流動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上的佔比分別爲24.4%、29.6%、30.0%,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5)從行業看,2023年流動人才中55%分佈在IT互聯網、房地產、製造業行業,較2022年提升3個百分點,其中,由於房地產行業處於調整期等,近年人才異地求職比例較高。2023年整體求職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是IT|通信|電子|互聯網、房地產|建築業、生產|加工|製造,分別佔比19.8%、16.8%、15.9%,合計佔比52.6%,較2022年上升2.5個百分點;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也是上述三個行業,分別佔比20.1%、18.9%、16.2%,合計佔比55.3%,說明流動人才分佈更加集中。其中,由於房地產行業處於調整期等,近年人才求職比例較高,流動人才在房地產|建築業的分佈遠高於整體求職人才,2020-2023年流動人才佔比分別爲17.4%、19.3%、17.5%、18.9%,較整體求職人才分別高2.5、3.2、2.0、2.1個百分點。

2 榜單概覽:京滬深居前三,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滬深居前三,百強東部城市佔比超五成

從人才吸引力指數觀察,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北京連續多年佔據榜首,廣州、杭州、成都、南京、蘇州、武漢、無錫位居前十。

爲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義人才吸引力指數爲人才流入佔比、人才淨流入佔比、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淨流入。人才流入佔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人才淨流入佔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分別反映該城市引得來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現居住地不在該城市、但簡歷投向了該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現居住地爲該城市、但簡歷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指現居住地和簡歷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投向某城市的應屆生人才/應屆生求職人數總量,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投向某城市的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碩士及以上求職人數總量,分別反映城市對年輕大學生和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

從結果看,作爲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數連續多年第一,由於薪資優勢明顯,多元化的產業結構,衆多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北京對求職者保持較高吸引力,人才保持淨流入,近幾年排名佔據榜首;上海市經濟體量大且增長穩定,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蓬勃發展,吸引大量人才來滬,人才吸引力指數與北京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位次上,2019-2023年分別名列第1、3、2、2、2位;深圳近年位次穩定在第三位,2019-2023年深圳排名第3、4、3、3、3位;廣州2019-2023年排名第4、5、4、4、4位,較爲穩定;杭州因以電商爲代表的產業發展迅速,排名一直位列二線城市首位,2019-2023年排名分別名列第5、2、5、5、5位;成都、南京、蘇州較穩定,2019-2023年排名成都爲7、6、7、8、6、7、6名;南京爲第6、7、6、6、8、6、7名;蘇州爲8、9、9、7、7、8、8名;武漢依舊排名第9;無錫繼2022年首次榮登前十榜單後,2023年蟬聯第十位。

2023年TOP50城市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有37、7、4、2個,分別佔各區域城市總數的42.5%、8.8%、4.2%、5.9%;一二三四線分別有4、27、16、3個,分別佔一二三四線城市總數的100.0%、77.1%、19.8%、1.7%;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城市羣分別有21、7、3、3、2個,分別佔各區域城市總數的80.8%、77.8%、21.4%、12%、12.5%,其中長三角城市羣進入前50的城市數量較2022年增加2個。

2023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一線城市的佔比爲18.6%、25.1%,分別高於流動人才流向一線城市1.6、8.1個百分點;約5成的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二線城市,應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從應屆生看,應屆生人才流入一二線城市合計佔比67.8%,高於整體人才流入佔比的61.3%,與整體流動人才相比,應屆生人才更加傾向一、二線城市。從碩士及以上人才看,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一二線城市合計佔比76%,高於人才流入佔比,其中一線、二線城市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分別比人才流入佔比高8.1、6.6個百分點,與整體流動人才相比,碩士及以上人才傾向流入一二線重點城市集聚。

2.2 人才流動趨勢:東部城市人才集聚,超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羣

人才淨流入佔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數的核心指標,等於(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

1)分地區看,2023年東部人才淨流入佔比小幅下降,西部、東北部人才淨流入佔比有所回升,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13.5%、-6.7%、-4.1%、-2.6%,東部人才依舊持續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淨流出。

從人才流入流出佔比看,2019-2023年東部地區人才流入佔比從61.6%降至59.2%,人才流出佔比從55.8%降至45.7%,東部地區人才流動性有所下降;2023年中部地區人才流入、流出佔比爲18.7%、25.4%,較2022年分別下降0.3個、上升0.5個百分點;2023年西部、東北部地區較2022年人才流入佔比有一定上升,人才流出有小幅下降。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2019-2022年東部地區人才淨流入佔比從5.8%增至14.0%,雖然2023年小幅下降至13.5%,但得益於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較高的戰略定位,人才依舊持續向東部集聚;中部地區人才持續淨流出,且2023年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有所下降;西部、東北部人才淨流入佔比有所回升,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4.1%、-2.6%,較2022年分別上升0.6個、0.7個百分點。

2)分線看,2023年一線城市人才聚集放緩,二線城市人才淨流入佔比回正,三線、四線人才持續流出,但流出比例有所下降。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4.3%、0%、-0.4%、-3.9%。

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3年一線人才流入佔比持續下降,從20.2%降至17.0%、流出佔比從22.7%降至12.7%,流出佔比降幅遠大於流入佔比;二線人才流入、流出佔比均下降;三四線城市流入流出佔比均有所增加,流出佔比增幅小於流入佔比。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近年一線城市人才淨流入佔比有所下降,2021-2023年從5.4%下降至4.3%,一線人才聚集放緩;由於人才流出佔比回落,2023年二線城市淨流入佔比回正;三線、四線城市依舊人才持續淨流出,但流出幅度有所下降,2023年三、四線城市淨流入佔比爲-0.4%、-3.9%,較2022年上升0.1個、0.4個百分點。

3)分城市羣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羣,2023年長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續集聚,京津冀人才轉爲淨流出趨勢,成渝、長江中游人才持續淨流出。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3年,長三角人才流入佔比從22.6%降至22%,人才流出佔比從17.6%降至14.2%;珠三角人才流入佔比小幅上升,流出佔比從11.1%降至9.9%;京津冀人才流入流出佔比均呈下降趨勢;成渝人才流入佔比和人才流出佔比較爲穩定;長江中游人才流入流出佔比均小幅上升。與2019年相比,2023年五大城市羣人才流動性下降,2019-2023年五大城市羣合計人才流入佔比從63.1%降至60.6%,人才流出佔比從59.8%降至51.4%。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2019-2023年,長三角人才淨流入佔比從5%增至7.8%,人才淨流入佔比高於其他城市羣,人才大量向長三角集聚;珠三角從2.8%增至4.3%;京津冀逐年分別爲-4.0%、-0.7%、-0.6%、0.5%、-0.5%,由於2023年人才流入佔比減少,人才淨流入佔比再次轉負;長江中游、成渝人才呈淨流出,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1.2%、-0.7%。(注:2023年長三角城市羣數據包含溫州)

3 重點城市:深廣蓉人才淨流入佔比上升,城市羣內人才流動爲主流

3.1 一線城市:京滬人才淨流入佔比下降、深廣小幅上升

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2023年京滬深廣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5%、1.5%、1.2%、1.0%,上海最高、北京最低。由於北京嚴控人口、疏解產業、就業競爭壓力大等,人才流入佔比減少,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下降1個百分點;上海人才淨流入佔比變動呈倒“V”型,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爲1.5%,較2022年下降0.4個百分點,但仍是榜首;深圳、廣州2023年人才淨流入較2022年小幅上升,分別上升0.1個、0.3個百分點。

1)北京: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3.9%、0.2%、1.0%、1.5%、0.5%,由於人才流入減少,2023年淨流入佔比小幅下降。北京人才從北京流向的前十城市中京津冀城市羣的有4個,佔15.9%,高於2022年的9.2%。

從人才流入流出看,近年北京人才流入、流出佔比明顯下降,人才流動性減弱,2019-2023年人才流入佔比從6.3%降至4.7%,而同期人才流出佔比從10.2%降至4.2%。北京的人才流入、流出均居全國城市首位,2019年流出明顯大於流入,使得人才淨流出,2020年之後人才流出明顯放緩,淨流出轉爲淨流入,2022年爲近年高點,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爲0.5%,較2022年下降1個百分點。

從來源看,2023年人才流向北京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35.4%,其中天津佔比第一,爲6.4%,北京對周邊城市虹吸作用明顯。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爲經濟體量大、收入水平較高,2023年GDP規模達到4.4萬億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8.87萬元,僅次於上海,排名全國第二。根據智聯招聘數據,2023年北京市平均招聘薪酬爲12644元/月,在重點城市中,也僅次於上海。但2023年北京人才引進政策力度與其他城市相比較弱,人才流入佔比下降。

從去向看,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40.0%,低於2022年的41.1%。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前往天津最多,佔比爲6.8%,其次是上海。近年北京持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與津冀對接協同產業。根據北京市發改委數據,十年間,累計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超2.5萬件,退出一般製造和污染企業約32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30平方公里,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北京周邊城市人才承接能力有一定提升,人才從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爲4個,佔15.9%,高於2022年的9.2%。

2)上海:2019-2023年上海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5%、1.2%、2.1%、1.9%、1.5%,人才集聚明顯,由於上海經濟體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經濟促進政策初見成效,吸引人才來滬就業,疊加放寬落戶政策等,減少人才流出。

從人才流入流出佔比看,2019-2023年上海人才流入佔比從5.2%降至3.9%。2023年人才流入佔比較2022年小幅下降0.3個百分點,而人才流出佔比保持穩定,爲2.3%,因此淨流入佔比小幅下降。

從來源看,2023年人才流向上海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36.1%,低於2022年的37.9%,上海人才來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長三角城市有3個,合計佔比10.5%。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爲上海的經濟體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經濟促進政策初見成效且上海放寬人才引進政策。2023年上海GDP規模達4.72萬億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8.9萬元,均位列全國第一。根據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數據,2023年上海的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數爲17家,位居全國各省市第2位,“在線新經濟”發展效果明顯。2022年上海人才落戶條件放寬,高層次人才、重點機構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5類人才可直接落戶上海,申辦公示期由15天減少至5天。此外,對於留學生,針對畢業於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學回國人員,取消社保繳費基數和繳費時間要求,全職來滬工作後即可直接落戶;畢業於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職來滬工作並繳納社保滿6個月後可申辦落戶。整體看,落戶政策相對北京更寬鬆、流程更簡化,更能吸引年輕優秀人才來滬就業。

從去向看,2023年上海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46.6%,低於2022年的48.0%,流出上海的人才集中度下降。其中,長三角城市增加至4個,合計佔比19.9%。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爲上海控制人口規模和產業轉移,2016年上海“十三五規劃”及《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5-2040)》均要求2020年及之後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

3)深圳:2023年常住人口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加12.8萬人,人才也保持淨流入,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2%、1.3%、1.4%、1.1%、1.2%,人才集聚明顯,主因深圳經濟發展速度快,擁有低於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以及創新的產業結構,能提供較多工作崗位等。

從人才流入流出佔比看,2019-2023年深圳人才流入佔比從4.7%降至4.4%,人才流出佔比從4.6%降至3.1%,人才流動性下降。由於流入流出佔比降幅相當,近年人才淨流入佔比保持平穩,2020-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1.3%、1.4%、1.1%、1.2%。

從來源看,2023年人才流向深圳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39%,低於2022年前十來源地的41.1%,深圳的人才來源集中度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下降至3個,合計佔比18.2%。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0%來自廣州,流入廣州的人才中9.6%來自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爲人才來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爲經濟發展速度較快,2023年深圳GDP達3.5萬億,位居全國第3。疊加擁有低於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以及創新的產業結構,提供較多工作崗位,能吸引更多人才到深圳就業。

從去向看,深圳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50.2%,低於2022年前十來源地的52%,深圳的人才去向更加分散。其中珠三角城市有4個,合計佔比31.8%,高於2022年的29.8%。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2.5%流向廣州,其次是流向東莞、惠州、佛山,佔比分別爲10.2%、4.9%、4.3%。2023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業人才中IT|通信|電子|互聯網佔比達26.3%、31.6%,均遠高於前十的其他城市,深圳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人才流動較頻繁。

4)廣州: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6%、0.9%、1%、0.7%、1.0%,人才持續集聚,主因廣州經濟發展速度快,生活成本、房價在一線城市中最低。廣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佔比39.6%,高於北京流向京津冀、上海流向長三角城市佔比,珠三角城市羣人才內循環更強。

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3年廣州人才流入佔比從3.9%升至4.1%,人才流出佔比從3.3%降至3.1%,人才流動平穩,由於流入上升,流出下降,2023年總體人才呈淨流入,佔比爲1.0%,較2022年上升0.3個百分點。

從來源看,人才流向廣州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39.6%,低於2022年的40.1%。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個,合計佔比20.7%,較2022年略有下降。人才流入主因廣州經濟發展速度快,並且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根據諸葛數據,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價收入比分別爲29.8、29.4、35.5,而廣州爲19.1。整體看,廣州生活成本和房價在一線城市中最低。

從去向看,廣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50.8%,低於2022年的52.8%。其中珠三角城市升至6個,合計佔比39.6%。與之相比,北京流出人才中15.9%流向京津冀城市羣,上海流出人才中19.9%流向長三角城市羣,深圳流出人才中31.8%流向珠三角城市羣,廣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羣城市的比重相對更高。人才流出一方面是因爲珠三角多爲粵語城市、文化相近,流動相對頻繁。另一方面是廣州高校數量較多,廣東省人才爲求學向廣州集聚,畢業後從廣州迴流至省內其他城市。根據教育部數據,廣州普通高校數、211高校數分別爲37、6所,分別排名第5、6名;2023年廣州普通本專科在校生人數爲147萬人,位列全國第一。此外,2023年流入、流出廣州的行業人才中貿易|批發|零售|租賃業佔比達12.1%、9.1%,均高於其他9個城市,廣州貿易|批發|零售|租賃業行業人才流動較頻繁。

3.2 二線城市:杭州人才淨流入佔比居首、南京、無錫人才淨流入且佔比穩定

從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看,6個重點二線城市,無錫繼2022年首次進入前十後,蟬聯第十位,杭州、成都、南京、蘇州、武漢、無錫分別爲1.2%、-0.3%、0.7%、0.8%、0.1%、0.6%,杭州最高。2023年杭州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小幅下降至1.2%,但依舊是6個重點城市淨流入最高的城市。杭州因電商等產業爲代表的產業發展迅速、環境宜居且薪酬相對較高;成都應屆生人才、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均處在全國前列,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提升0.3個百分點;南京人才持續淨流入,且佔比持續保持穩定,南京主因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實施“寧聚計劃”並持續優化細則等,不斷吸引和留住人才;蘇州人才呈淨流入趨勢,主要得益於蘇州經濟實力雄厚且發展快、創新發展領先且區位優勢明顯;武漢人才集聚主因爲積極推動“百萬大學生留漢”等引才留才政策實施,落戶門檻繼續放寬,吸引各類人才來漢,推動其人才淨流入;無錫近兩年人才淨流入佔比保持0.5-0.6%左右,主因爲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迅速,且與同梯隊城市相比,工資較高,生活成本相對較小。

1)杭州: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1.4%、1.6%、1.6%、1.3%、1.2%,始終爲正,人才吸引力排名穩居前列,主因杭州以電商、直播、生命健康領域等爲代表的產業發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環境且平均招聘薪酬較高,2023年超深圳、廣州,在重點城市中位列第三。

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23年杭州全市常住人口同比增加14.6萬人。人才方面,2019-2023年杭州人才流入佔比較穩定,始終維持在3%左右,人才流出佔比從2.0%降至1.6%,杭州留才能力較強。人才流入明顯大於流出,使得人才淨流入佔比維持在較高水平,近5年均超1.2%。

從來源看,2023年人才流向杭州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達31.9%,低於較2022年的33%。其中有3個來自長三角地區,合計佔比達10.0%,其中上海是杭州人才第一大來源地,杭州人才來源地區較多元,引才範圍更廣泛。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爲數字經濟、生命健康領域等產業發展迅速,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等。根據杭州市統計局數據,2023年,杭州全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佔全市GDP比重達28.3%,創歷史新高。作爲“電商之都”、“數字經濟之城”,2023年杭州平均招聘薪酬在重點城市中位列第三,高於一線城市深圳、廣州,對人才具有較大吸引力。從去向看,杭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達41%。其中,有7個去向長三角地區城市,合計佔比達29.5%,杭州人才主要向長三角地區流動,區域內交流密切。

2)成都:2023年成都超越南京,位居全國第6位,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6%、-0.1%、0.0%、-0.6%、-0.3%,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提升0.3個百分點。其應屆生人才、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均處在全國前五。

從人才流入流出看,成都人才流入、流出量均較大,2023年成都人才流入佔比3.0%,人才流出佔比3.2%,整體人才流動性較強。由於人才流出佔比減少較多,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提升0.3個百分點。另外,2023年成都應屆生人才、碩士及以上人才佔比分別爲3.8%、4.0%,分別位居全國第五、第四。

從來源看,人才流向成都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達35.9%,低於2022年的37.4%,來源地更廣泛。其中,重慶爲成都人才流入的第一來源地,流入佔比9.8%,主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落地,助力經濟圈內城市人才流動頻繁。人才流入的主因是成都作爲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經濟發展較爲活躍、文創與電子信息產業發達,引才留才生態構建較好、宜居品質高等。其中,成都全國率先推行“先落戶後就業”、“先安居後就業”,全域佈局“蓉漂青年人才驛站”,求職畢業生僅憑面試通知就可申請最長一個月免費入住。在智聯招聘、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2023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活動中,成都被評爲2023“中國最佳引才城市”,已連續5年獲此稱號。

從去向看,成都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爲39.4%,低於2022年的40.4%,其中,流向重慶的佔比爲7.4%。2023年成都流出人才的25.3%來源於房地產|建築業,顯著高於其他重點城市,且遠高於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該行業的比例9.2%。

3)南京: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在0.7%-1%之間,始終爲正且較穩定,主因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實施“寧聚計劃”並持續優化細則等,不斷吸引和留住人才。

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3年南京人才流入佔比從2.8%降至2.4%,人才流出佔比從1.9%降至1.6%,變化幅度相對較小,使得近年南京人才淨流入佔比一直保持0.7%-1%的水平,基本穩定。

從來源看,人才流向南京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達31.7%。其中,有5個是長三角地區,合計佔比達17.2%,高於2022年的14.9%。人才流入南京主因其高端產業發展迅速、落戶政策寬鬆等。近年南京培育壯大“2+6+6”創新型產業集羣,2023年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7.7%,高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9.6個百分點,拉動相關產業快速增長,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7.1%。此外,2018年南京實施“寧聚計劃”,後續推出“人才強市25條”“重點產業人才7策”等,並全面升級人才政策體系,暢通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根據南京市人社局數據,2018年以來,全市累計新增就業參保大專以上人羣超150萬人,在寧高校畢業生留寧率從之前的20%,提升至33%左右。

從去向看,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達45.5%。其中,有7個是長三角地區,合計佔比達34.6%。南京和長三角的人才互動較頻繁,部分因爲南京高校較多,長三角人才爲求學向南京集聚,畢業後從南京迴流至長三角其他城市。根據教育部數據,南京普通高校數、211高校數分別爲37、12所,分別排名第5、3名。

4)蘇州: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3%、0.7%、0.9%、1.0%、0.8%,人才呈淨流入趨勢,主要得益於蘇州經濟實力雄厚且發展快、創新發展領先且區位優勢明顯。

從人才流入流出看,近5年蘇州人才流入佔比保持平穩,維持在2.2-2.4%左右,2019-2022年人才流出佔比從1.9%降至1.4%,2023年回升至1.6%,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小幅下降0.2個百分點,至0.8%。

從來源看,人才流向蘇州的十大城市合計佔比達到35%,其中6個城市爲長三角地區城市,合計佔比達到23%,蘇州與長三角中城市的人才交流較密切。人才流入主因蘇州經濟實力雄厚、創新發展領先,並且地處長三角腹地、距離上海最近,是資源外溢最大受益者,且製造業立市,提供大量崗位吸引人才。2023年蘇州GDP爲2.5萬億,居全國第六、江蘇省第一,位列長三角地區第二、僅低於上海;蘇州擁有規上工業企業1.35萬家,規上工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二,僅次於深圳;蘇州入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1家,新增230家,企業總數躍升全國第四,居江蘇省第一。

從去向看,蘇州人才流出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達到45.5%,其中7個城市爲長三角區域城市,合計佔比爲36.9%,高於2022年的33.8%。蘇州製造業全國領先,製造業人才流動性高於其他城市,2023年蘇州流入人才的24.5%來源於生產|加工|製造業,流出人才的27%來源於生產|加工|製造業。

5)武漢: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1%、0.2%、0.5%、0.2%、0.1%,人才持續集聚,主因積極推動“百萬大學生留漢”等引才留才政策實施,落戶門檻繼續放寬,吸引各類人才來漢。

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2年武漢人才流入佔比分別爲1.9%、2.1%、2.4%、2.2%,人才流出佔比1.8%、2.0%、1.8%、2.0%,2023年人才流入、流出佔比均爲1.9%,人才淨流入佔比依舊爲正,人才呈持續淨流入趨勢。

從來源看,人才流向武漢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達35%,低於2022年的36.9%,人才來源地更廣泛。人才流入武漢主要因爲2017年開始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吸引畢業生。2021年武漢成立人才集團有限公司,專門爲城市引進人才,並且武漢繼續放寬落戶條件,接近“零門檻”,落戶開放度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最大。2023年重點實施“英才計劃”等政策,吸引各類人才來武漢就業創業。此外,作爲在校大學生數量全國第三的城市,武漢留漢人才明顯增加。2023年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30.6萬人,超額完成“學子留漢”工程計劃(每年10萬人)。從去向看,武漢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達39.7%,低於2022年的41.4%。其中,前往深圳、上海佔比較大,分別爲6.4%、5.6%。

6)無錫: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3%、0.4%、0.8%、0.5%、0.6%、0.6%,佔比較穩定,人才持續淨流入,主因爲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迅速,且與同梯隊城市相比,工資較高,生活成本相對較小。

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3年無錫人才流入佔比維持在1.2%-1.5%,人才流出佔比維持在0.4%-0.8%,因此近年無錫人才流動性保持穩定,持續人才淨流入。

從來源看,人才流向無錫的十大城市合計佔比37.3%,其中長三角城市有5個,合計佔比爲24.6%,低於2022年的25.2%。人才流入無錫主要因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迅速,且爲與同梯隊城市相比,無錫工資較高,生活成本相對較小。根據無錫市政府數據,2023年6個產業集羣營業收入超2000億元,集成電路產業融合集羣被評爲省級發展示範,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全省第一、全國第二。同時,無錫引才舉措較多,2016年無錫出臺“太湖人才計劃”,重點支持引進、培育六類產業發展重點人才,制定工作補貼、薪酬補貼、安家補貼等各項福利政策,並不斷更新迭代。無錫還採用“以賽引才”模式,針對重點產業發展方向,開辦創新創業大賽,吸引海內外人才等。2023年在“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中,無錫連續第5年榮獲“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連續第4年榮獲“最佳促進就業城市”。從去向看,無錫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爲50.9%,流出至長三角城市合計佔比43.7%,流出人才多數流向長三角城市。無錫製造業人才流動較頻繁,2023年流入人才的26.1%來源於生產|加工|製造業,流出人才的25.9%來源於生產|加工|製造業。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理性發布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商務揹包一個。

投行圈子已組建多個私域社羣,根據會員職業及愛好,進入(投行業務交流、專業學習、股權投資、資管、業務推廣、上市公司高管、銀行、海外資產配置、單身脫單、摜蛋等等)相關社羣。目前已超過6000位精英會員, 歡迎加入。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