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複眼”核心電子器件首支將交付 | 中央電視臺

在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進行了連續波速調管測試工作,首支速調管成品將於近日交付“中國複眼”工程二期,爲我國深空探測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總檯央視記者 任梅梅:中國科學院最新研製連續波速調管,它是“中國複眼”工程二期的核心電子器件,“複眼工程”深空探測能看多遠、看得有多清楚,主要取決於它的性能,從春節到現在,科研團隊一直在進行速調管的性能測試。

正在建設的“中國複眼”工程二期位於重慶,建成後,25部30米口徑的天線陣列,將實現千萬公里外、直徑幾十米的小行星探測,爲我國近地小行星撞擊防禦和行星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 丁海兵:我們爲“中國複眼”工程研製的連續波速調管,共計進行了8輪的試驗,目前基本性能已經滿足技術指標的要求,將於本月25日進行交付。

“中國複眼”工程是通過發射電磁波,並接收電磁波的回波,來探測小行星併成像。而要實現更加遙遠、更加精準的深空探測,就需要高功率的微波源。爲滿足複眼工程的需求,科研團隊在十餘年攻關的基礎上,突破了高功率、高效率、寬頻帶、相位一致性等關鍵技術,成功研製出該型連續波速調管,它相當於一個功率放大器,能夠將電子束的能量轉換成微波的能量。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 丁海兵:它在“中國複眼”工程中是雷達系統的末級功率放大器,它就像人的心臟一樣提供源源的動力,單個器件可以提供70千瓦以上的連續波功率,通過組陣合成可以實現更大功率的連續波輸出,功率越大意味着它能探測的距離越遠。它輸出的連續波功率,工作帶寬以及它的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個雷達系統的探測距離、成像精度以及能耗的大小。

“中國複眼”工程任務要求高、節點緊,給科研團隊帶來了巨大挑戰。雖然已經突破關鍵技術,樣管性能基本滿足要求,但爲了保證工程應用質量,科研團隊又連續進行了近一個月的性能測試和可靠性試驗工作。連續波速調管交付後,將推動實現我國大功率真空電子器件從單管應用向陣列化應用發展。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 張志強:以前我們都是獨立來應用,這是第一次陣列化應用,我們的速調管在國際上已經達到了先進的水平。這些年,我們在深空探測領域相繼發展了像用在探月和探火兩大工程當中的速調管,後續我們也發展了70千瓦用於小行星探測,像今天“複眼”工程,還有包括我們在100千瓦、200千瓦、250千瓦當中都在陸續開發新的產品,力爭爲我們國家未來的深空探測,特別是更遙遠星系的探測發揮更大的作用。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檯

責任編輯:宋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