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只要80億美元!紐約時報:國際空間站卻要1000億美元

在當下的和平年代,各國的較量普遍在工業和科技領域展開,而最權威和最有效的技術展現方式,無疑就是航天技術了。

從冷戰中勝利之後,美國就一直享有着航天霸主權,他們不僅花費了整整1000多億美元製造了國際空間站,還在近些年來開始推行重返月球計劃,弄得聲勢極其浩大,引發了很大的關注。

但是,紐約時報卻對我國的天宮空間站進行了報道。

這是因爲我國的空間站相較於國際空間站來說極爲經濟實惠,整體的開支也不過才80億美元,相較於國際空間站的開發成本小了足足十幾倍。

不可置疑的是,國際空間站對於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起到過十分重大的作用,這艘空間站由16個國家共同參與建設,主要由美國獨自牽頭負責。

在1998年,國際空間站的首個艙室“曙光艙”發射上天,在隨後的13年時間裡,國際空間站一直在太空進行着組裝,到今天已經變成了一個巨無霸。

在這裡宇航員們不僅可以進行太空科研任務,同時還能在零重力的環境之下研究物理學和地球氣象,許多學者也把國際空間站奉爲聖地,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前去探索。

而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前前後後共有十幾個國家在各個方面奉獻了力量。截止到目前,國際空間站已經足足有了16個艙段,能夠在太空中進行大量的實驗。

從這些數據來看,國際空間站似乎在自己的領域裡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這樣的成就背後是有着代價的……

在既定計劃的時候,16個國家的科學家們將國際空間站的預算定在了500億美元,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數字了,美國作爲整場行動的牽頭人,自己就出了整整276億美元,而剩下的錢則由日本,歐盟,俄羅斯等國共同支付。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國際空間站竟是如此一筆燒錢的買賣,航空航天的成本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漸提高,而國際空間站這樣的工程就不可能被輕易放棄,因此各個國家只能投入更多的資金來供給這頭在太空中的吸金野獸。

截止到2010年,國際空間站初步完工的前一段時間,它已經花掉了這些國家1551億美元,這個數字實在是太過驚人。

而在國際空間站投入使用之後,人們每年還需要花費幾十億美元來對其進行日常的維修和養護。可以說,空間站取得的成就幾乎都是用錢“砸”出來的。

因爲美國人數次拒絕了我國加入國際空間站計劃的申請,我國科學家們乾脆就開始了自研空間站的道路,這條道路十分艱辛,因爲我們在相關領域的知識可謂是一片空白。

但是,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之下,我國的空間站終於在2021年正式開啓了模塊化建設,並且在今年實現了三個艙段的組裝,整個空間站的重量已經達到了約100噸,初步具備了空間站應有的規模。

中國人能夠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建造出一艘穩定運行的空間站,本就是一個工業奇蹟。而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我國的空間站從開始建設到如今僅僅花費了530億元人民幣,摺合成美金的話,僅僅74.9億美元。

相較於國際空間站來講,這絕對是一筆省錢的買賣。雖然天宮空間站的體型只有國際空間站的1/4,但它的開銷卻遠比二者體型之間的比例要小得多。

我國的空間站在功能方面也不輸於國際空間站,在國際空間站能完成的工作,在我國的天宮空間站也能完成。

而且,我國的空間站環境相較於國際空間站也要好上很多,國際空間站上的儀器大都年久失修,在安全層面也出現了隱患;而我國的空間站卻是嶄新出廠,環境宜人。

美國著名報刊《紐約時報》也報道了我國的空間站建設過程,他們認爲:中國的空間站之所以這麼省錢,就是因爲參與的國家少,並且在體型上也遠遠不如國際空間站。

這樣的說法實在可笑,中國的國際空間站自從開始建設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成爲了世界的焦點,在艙段初步建設完成之後,就有國家陸續向我國遞交了申請加入天宮空間站的申請。

截止到目前,已經有整整27個國家提出要入駐中國空間站了,而這些國家當中,已經有16個國家的成員獲得了批准,歐洲人甚至已經開始讓自己的宇航員學習中文。這樣的局面,怎麼可以被稱之爲“參與的國家少”呢?

在未來,我國的空間站勢必還會走向進一步的建設,天宮空間站也會成爲國與國之間建設溝通的橋樑。

雖然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較晚,但憑藉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我們已經在許多航天領域獲得了超越發達國家的成就,而天宮空間站自然是向國際空間站以及美國航天霸主地位發起的挑戰的“第一槍”,在數據層面上來講,我們這一仗絕對是打贏了。

但是,美國人也不是吃醋的。他們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在近期推行的尤爲順利,美國人也已經開始了聲勢浩蕩的“重返月球”。相信我國也會在航天領域作出回擊,在競爭中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