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超27億,業內人士稱明年迎“高考”
“人形機器人目前達到了高二、高三的水平,最早明年會參加高考,也就是在更多場景中落地。”11月21日,上海開普勒探索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開普勒)CEO胡德波表示。
在當日舉行的寶山·智能機器人產業大會現場,多位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在這一輪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過程,中國在硬件製造、供應鏈、場景端的優勢突出,人形機器人有望在2025年大範圍落地應用。
人形機器人又稱仿生人,集機、電、材料、計算機、傳感器、控制技術、算法等學科於一體,是全球最前瞻的融合創新方向之一。2023年底,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曾引發公衆對於人形機器人的廣泛關注。
根據最新預測,今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7.6億元,2029年有望擴大至750億元,佔據全球市場的32.7%。
開普勒成立於2023年,是一家專注於通用人形機器人研發、生產及應用生態的企業。其自主研發的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機器人,擁有高度仿生的類人型結構和運動控制,全身達40個關節自由度。
胡德波表示,未來,人形機器人的主要場景還是工業領域,但不是簡單地替代現有的工業機器人,而是最大限度發揮其柔性、通用性的核心特點。目前開普勒正與多家頭部企業進行聯合測試,例如在汽車主機廠進行衝壓件上下料的搬運放置,在倉儲物流企業的倉庫進行標準箱搬運等測試,以期提高機器人作業的流暢度。
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於2016年成立,其研發的通用人形機器人H1已實現量產,是全球首個可實現原地空翻的全尺寸電驅動人形機器人,儘管已實現商業應用,企業創始人王興興仍表示,人形機器人還處於早期階段,大規模應用於工業、服務業還需要1-2年時間。
王興興認爲,全球範圍內,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的最大阻礙在於機器人AI模型還不夠完善,無論是模型架構還是訓練數據集,“但是這一波AI和機器人浪潮的技術進步非常快,也有可能在很短時間就突破臨界點。”王興興說。
中信證券研報表示,預計工業製造將成爲人形機器人率先落地場景,商業服務領域次之,家庭消費端將於最後應用但潛力最大。在國內政策不斷催化之下,中國有望打開人形機器人降本空間,助力其商用量產。
機器人的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地區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在胡德波看來,上海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人才隊伍,具備人形機器人的先發優勢。
作爲上海機器人產業重鎮,2023年,寶山區規上工業機器人產值約82億元,占上海市工業機器人產值的1/3,佔全國產值的1/9。位於寶山區顧村鎮的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現已入駐企業300餘家,並且以每年不低於20%的速度快速增長。值得一提的是,園區的戰新比高達63%,高於上海全市18個百分點。
胡德波呼籲,人形機器人還在落地早期,需要各方聯合推動,包括政府端的政策,企業端的技術研發、供應鏈的協作,以及場景方的早期參與,這樣才能推動人形機器人儘快商業化,給社會創造價值。
聚焦人形機器人等新質生產力,當前,上海機器人產業園正迭代爲2.0版本。上海機器人產業園黨委書記鄭楊透露,近期,園區入駐了多家企業,涵蓋智能智造、信息技術、半導體以及新能源等領域。例如,協鑫智算中心算力規模已達1000P,打通了從機器人到算力大模型的通道。
在當日的大會現場,由首鋼基金成員企業首程資本領投,寶山國投集團、顧村鎮跟投的機器人產業引導基金正式成立,基金規模約5億元。據介紹,首程資本參與了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的管理,已投資多傢俱身智能等細分領域優質企業。
此外,人形機器人創新聯合體也在大會現場成立,聯合體成員包括政府部門,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以及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激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礪羣控制系統有限公司等多家創新企業。
未來,上述政校企單位將聯合引入人形機器人核心研發技術、產品及研發團隊,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技術和應用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