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綠色金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賽道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盧陶然、實習生魯榮升 北京報道

“綠色金融已成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賽道。”12月18日,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強調,綠色金融的核心在於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這場金融領域的變革,不僅關乎經濟效益,更是關乎人類未來的自我救贖。

李禮輝指出,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態勢良好。據人民銀行和Wind數據,截至2024年9月末,全國綠色貸款餘額35.75萬億元,同比增長25.1%,比全部貸款增速高17.5個百分點,其中投向直接或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佔比66.8%;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權配額累計成交量4.81億噸,累計成交金額284.21億元,其中9月份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額環比分別增長33.67%和49.92%;境內市場貼標綠色債券累計發行3.97萬億元,存量規模2.04萬億元,其中9月份一級市場發行規模554.47億元,二級市場交易規模869.82億元。

綠色金融不僅是企業的新賽道,更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必須在這條賽道上穩步前行,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在綠色金融原則方面,李禮輝強調了戰略利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提出金融資源必須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綠色金融應該以戰略利益和經濟效益爲主導,同時依託央行和財政的扶持政策,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入綠色低碳領域,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綠色金融市場方面,李禮輝提出,碳排放權具有區別於一般商品的金融工具屬性,而且具有區別於一般金融工具的行政化特徵。碳排放權在金融市場的交易價格,主要取決於市場上的供求關係和價值預期,而這種供求關係和價值預期在很大程度取決於政府對於碳排放權的總量控制和配額分配。

在綠色金融數據方面,李禮輝強調了數據的重要性,“我國是數據大國,海量的市場交易和行爲數據是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發展的寶貴資源。”他提出,讓數據真正成爲生產要素,有利於驅動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推動建立集中統一的公共數據庫,打破數據孤島,同時利好個人數據和企業數據的共同使用,建立數字資產市場,彌補數字鴻溝,讓公共數據更容易獲得、更容易理解,切實改進與平民百姓密切相關的數字服務,包括行政審批、公共服務、看病就醫、智能城市,也包括綠色低碳生活。

李禮輝認爲,企業要實現綠色金融,必須從戰略層面出發,將綠色金融原則融入企業運營的每一個環節。他提出,企業應以戰略利益和經濟效益爲主導,依託央行和財政的扶持政策,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入綠色低碳領域。在實施綠色金融的過程中,企業需要關注兩個關鍵點:一是着眼長遠,優先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二是遵循市場化原則,確保綠色金融的經濟效益,避免無效信貸投放。

李禮輝還強調了綠色金融市場的公平性與可行性,指出碳排放權市場的交易價格主要取決於政府的總量控制和配額分配。因此,行政主管部門應確保市場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建立透明的調節和分配機制。

他特別提到,“在綠色金融領域,無論是綠色低碳企業和項目的投資融資,還是碳排放的計量監測和碳排放權的計價交易,都用得上AI模型,都需要大數據的支持。”數字社會進入新智能時代,AI前沿技術不斷刷新,通過遴選行業最佳流程、最佳標準的專業數據優勢和算力優勢,培育在不同場景中的感知、學習、行動和決策的代理能力,甚至可以超越一般水平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