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永遠做不出芯片?蔡正元笑懟大陸學者,念文科說的無參考價值
今天逛頭條,刷到一個視頻。
清華博士蔡正元在接受訪談時提到了香港某早報的一篇文章。
標題是“中國能否繞過美國對高科技計算機芯片的限制方法?”
文章大意是,“兩彈一星”突破蘇聯和美國的封鎖,一直是中國教科書的主打故事,但今天的高科技障礙可能更難克服。
爲了論證這個結論,女主持人列舉了文章中一些中國學者的看法。
01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時殷弘教授認爲: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認爲:
對於那些非常高端的半導體來說,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突破——這就是現實世界。
總部位於北京的獨立智庫安邦諮詢的創始人陳功表示:
對於上述專家學者的悲觀言論,蔡正元博士進行了點評:
我這樣說也許會得罪人,文章中列舉的幾位了不起的學者,都是念文科的,沒有一個念理科的,也沒有念工程出身的,也沒有在這個行業裡面做過的,所以他們講的內容,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蔡博士對於上述專家學者的言論並沒有直接否定,但言外之意很明白:這些年文科的學者對於工科領域的評價,說中國永遠做不出芯片,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因爲文科學者沒有涉足過這個行業,他們只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來評價這個行業。
蔡博士認爲,美國的制裁確實會影響到中國某一部分科技的發展,這確實是事實,但並不表示說中國沒有辦法在現有的基礎上自己發展起來。
02
老北學的是工科,也沒接觸過芯片行業,各位念文科的學者,其觀點是對是錯,老北無從判斷。
但是,蔡正元博士說到的一個現象倒是事實,也非常有趣。
網絡上,都是一大幫子念文科的專家學者在評價中國的科技發展。
一部分類似於時殷弘、陳鳳英等人,對中國科技發展長期持悲觀態度。
一部分則完全相反,一直認爲中國科技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比如復旦大學的文科教授張維爲。
還有財會專業出身,又在職讀了人大文科研究生、號稱國內前五名的某通訊專家。
即便是網絡上爭議很大的何祚庥院士,他對中國科技方面的言論也飽受詬病。
因爲很多人都認爲,何院士雖然是學物理的,但卻是“政工院士”,也被劃入了文科系列。
03
有意思的是,資料顯示,蔡正元博士自己也是念文科出身,卻認爲有資格對中國芯片行業發表評論。
很顯然,他笑懟“文科學者”的說法“很得罪人”。
比如,上面提到的文科出身的某通訊專家,近日就明確表示:臺灣名嘴,我最煩蔡正元。
煩他“天天國師一樣,對大陸指手畫腳,要指導大陸怎麼做。”
爲什麼呢?瞧不起蔡正元的水平。
“自己也不想想自己是誰,瞭解大陸多少,就他那水平還想指導大陸怎麼做?”
最後,還不忘帶一帶節奏:有煩他的嗎?
事實上,兩人都是“名嘴”,誰也別煩誰。
大家都在“指手畫腳”,都存在一些專業方面的認知不足,都不可避免地會有一部分人“煩”。
04
與中國專家學者的唱衰相反,文章中一些國外專家卻認爲:現在美國對中國嚴格的限制措施,會加速中國取得突破。
美國的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本月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
出口管制加速並擴大了中國尋找美國技術替代來源的努力,並加快了中國開發完全繞過美國技術的新技術的努力,最終促進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從美國轉移。
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接受香港該早報的採訪時說:
“我認爲我們有點短視,沒有認識到這實際上是在幫助中國,(雖然)我們有短期優勢,但是通過實施這些制裁,我們實際上是在鼓勵中國更快地發展自己的能力。”
不僅是半導體,其他很多科技領域,國內專家學者對於中國也是相對看衰,而國外專家反而意見不同。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
應該就是蔡正元博士所說的:
各種輿論場上,都是念文科的學者在評述中國科技,必然是立場當先,浮在面上誇誇其談,有的拼命唱衰,有的玩命狂吹。
而大量真正致力於中國科技發展的理工科專家學者們,正在埋頭追趕,默默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