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恐懼現場!虛擬實境+心理治療 有效克服懼高症、創傷症
帶你重回恐懼現場!虛擬實境VR結合認知行爲治療,有效克服懼高症、創傷症。(本報系資料照片、盧禕祺攝)
近年非常夯的虛擬實境(VR),不只給電玩玩家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也能導入「認知行爲治療」中,幫人們克服恐慌症、焦慮症、懼高症等心理問題。
多年前,美國退役軍人美庫爾(Chris Merkle)在伊朗、阿富汗地區執行任務後,長達數年都受創傷後症候羣(PTSD)所擾。他變得暴躁易怒,隨時處於備戰狀態、等待狙擊行動。爲了迴歸日常,美庫爾做了幾次諮商治療,但對於那一段戰爭創傷,他一直沒準備好要開口談。
直到退伍軍人事務部建議美庫爾,可以試試使用虛擬實境(VR)做治療。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用VR治療,不就得重新經歷那段可怕的日子嗎?這不是等於逼迫他,回到那個不堪回首的時刻嗎?
美庫爾接受建議做VR治療。他拿起假槍、戴上眼鏡,進入那個爲他設計的軍旅情境。大漠風沙、軍用卡車、朝他開槍的敵軍...種種逼真細節,令美庫爾不可思議。長達10多年不敢回想的過往,竟在眼前一幕幕如實上演。他的肌肉緊繃、心跳加速,恐懼無比,卻也如釋重負。
「我的大腦告訴我,這些事情都發生過,而我的身體也有所反應。」
當美庫爾摘下眼鏡,他感覺到自己完成了某件重要的事情,而這份成就感也轉爲深沉的慰藉。這麼多年過去,他不斷被自己的記憶凌虐着,但在VR中直面創傷,卻也讓他意識到:我活下來了,才能回看過往。「這是至今最大的進步了。」美庫爾說。
●什麼是認知行爲治療?
每個人的生命經歷、價值觀念都不同,所以面對外界,我們不可能完全客觀,而是帶着主觀的想法或投射。這些想法也會被反映在行爲上,換句話說,行爲通常是由某些認知所驅動,只是自己未必會察覺。
比方說,童年時曾受某種創傷,讓你成了缺乏自信的人,下意識會認爲「我很差」,那麼在待人接物上,你就可能比較害怕挑戰、自我設限。又或者是曾在戰爭中面臨生死交關,即便戰爭結束了,仍會誤以爲自己處於危險當中,時時過度警戒。這些都是主觀認知影響客觀事實,進而再改變日常行爲的具體例子。
而「認知行爲治療(CBT)」,就是要改變你對客觀環境的主觀認識,以導正扭曲的慣性思維,影響日常的行爲習慣。
許多研究都證實,認知行爲治療的效果,比起服藥控制、單純的心理諮商更有用。臨牀實驗也證明,認知行爲治療能有效處理不同種類的情緒困擾,包括:憂鬱症、強迫症、社交焦慮症,甚至憤怒、自尊低落、病痛或疲倦等身體問題。
●爲什麼VR也能治療?
一般的認知行爲治療,主要分成幾個階段:
1.找到問題:意識到思考中的盲點或是問題來源
2.重塑問題:奠基於客觀事實,重新評價這些盲點
3.深度認識:對他人的行爲或動機作更深度的認識
4.重建機制:建立更完善的思考、決策、行爲機制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認知行爲治療也很注重行爲的改變。比如讓患者直面恐懼的「暴露療法」,或者透過角色扮演、幫患者先模擬真實的情境等等。
而VR的擬真性強、彈性高,能建立非常逼真的模擬情境,也可以隨時調整模擬的強度,幫助患者循序漸進地適應療程。如美國奧斯汀的科技新創Rey,就是結合VR等沉浸式科技與傳統認知療法,協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治療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羣。
Rey創辦人、戈巴拉克瑞希南(Deepak Gopalakrishna)醫師指出,恐懼感通常源於記憶中特定的「觸發機制」,進而導致恐懼、強迫、逃避等生理症狀。該公司便是運用新科技,訓練患者大腦的觸發反應,改變容易進入恐懼狀態的慣性。
●怎麼用VR做心理治療?
拿懼高症來舉例。對有懼高症的人來說,即便只是站到窗臺邊往下看,都可能讓恐慌發作,產生暈眩、噁心不適感。使用VR讓患者居高臨下,同時裝上生物感測器,偵測患者的恐懼反應指數。
控制人員可以掌握何時提高訓練程度、改變觸發機制的強度,來提升整體療程的效果。
過程中,搭配心理健康專家引導,一步步重建患者對高度的認識,拋開既有認知(如:危險、易落...)。當患者回到現實生活,就能洗刷過去對高度的恐懼,想起VR治療時的經驗,不再一味懼高、逃避。
「我們在VR中建構的治療方案,也將認知行爲療法導入軟體。」戈巴拉克瑞希南指出,他們的希望能透過充分的數位化,優化諮商流程,同時也更密切監控患者的身心狀態。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大幅縮減治療時間與成本,並提供更多治療可能性。
●「線上化」還不夠 VR提升心理治療品質
目前,該公司已經發表產品,針對恐慌症、思覺失調、創傷後壓力症候羣、懼高症、社交恐懼症等疾病,都有提供治療方案,未來預計會持續擴大範圍,幫患者克服強迫症、上臺恐懼症。
●隨着新冠疫情延燒,遠距醫療蔚爲趨勢
但戈巴拉克瑞希南指出,直到現在,針對心理健康的遠距醫療選項依然不多,而他不認爲遠距心理治療,只要單純把一切都「線上化」就足夠了。
「把治療場景從諮商室轉往Zoom聊天室,事實上不會帶來什麼改變。」戈巴拉克瑞希南說:「不能只是爲了科技而科技,不能只確保可用性(accessibility),而是要在可用性之外,顧及到使用跟治療的品質。」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有關VR治療對心理的影響,學界目前掌握有限。有一定的風險是,民衆在缺乏專家輔佐的情況下,自行使用VR重回創傷現場,這恐讓治療成效變得不可控。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員羅傑斯(Jonathan Rogers)就說,他認爲在心理治療上,VR不會成爲唯一解方,服藥與心理諮商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