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指標向好證僞唱衰論調
(原標題:中經評論:指標向好證僞唱衰論調)
事實是對“中國經濟見頂論”最好的回擊。國家統計局本週發佈了今年前兩個月經濟運行數據,多項主要生產需求指標穩中有升,高於市場預期。分析機構普遍認爲,中國經濟一季度有望迎來“開門紅”,併爲實現全年發展目標打下基礎。
作爲全國兩會後的首次月度數據發佈,1月份至2月份中國經濟數據備受關注。數據顯示,1月份至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比上年12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超九成行業、超六成產品同比實現增長;市場銷售持續平穩恢復,同比增長5.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個百分點;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工業出口結束此前連續8個月下降態勢;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連續2個月回升……無論從生產需求主要指標、先行指標,還是實物量指標來看,中國經濟延續了回升向好態勢,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一段時間以來,國際上一些唱衰中國經濟的雜音甚囂塵上。最近流行的一種論調是渲染所謂的“中國經濟已經見頂”,通過放大或歪曲中國經濟恢復進程中個別數據的短期波動,鼓譟中國經濟增長“達到頂峰”,以圖誤導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期。2023年,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恢復進程中的諸多困難挑戰,我國迎難而上穩中求進,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明顯快於美國2.5%、歐元區0.5%、日本1.9%的經濟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有望超過30%,仍是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引擎。
無論是2023年的恢復向好,還是今年前兩個月的穩中有升,或者拉長時間線回溯至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國用實實在在的發展成績一再證明:中國經濟沒有崩潰,反倒是“中國崩潰論”屢屢崩潰。所謂“中國經濟見頂論”毫無事實根據,將被再次證僞。
中國經濟增長見頂了嗎?當然不是。我國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單單追求增速,而是更看重發展質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設定爲5%左右,這一目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綜合平衡基礎上兼顧當前和長遠需要和可能提出的,符合“十四五”規劃的年度要求,與經濟增長的潛力基本匹配,是一個積極向上、奮力一跳就能實現的目標。5%左右的目標與2023年保持一致,體現出我國對未來發展從“有信心”到“有把握”的基本判斷,釋放出對經濟中長期發展更爲積極的信號。5%左右增速對應的增量,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一年的經濟總量,不容小覷。
中國經濟失去動力了嗎?當然不是。《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爲今年10項重點工作之首,這是激發潛力、重塑動能的關鍵之舉。我國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型支柱產業快速崛起,一批專注品質、追求卓越的企業家茁壯成長。我國中等收入羣體超4億人,未來將達到8億人。這些都將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從辛勤耕耘的田間地頭到繁忙作業的車間碼頭,從火爆出圈的文旅消費到蓬勃生長的創新力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奮鬥的目標,也是前進的不竭動力。
中國經濟優勢不再了嗎?當然不是。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積極因素持續累積增強。用好用足這些優勢,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持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併爲不確定的世界經濟繼續貢獻寶貴的確定性。基於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增長充滿韌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0.2個百分點至3.1%。
堅定信心和底氣,並不意味着迴避困難和挑戰。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國內經濟恢復發展還面臨不少難題。破解這些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需要我們貫徹落實好黨中央的經濟工作安排部署,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用好有利條件,充分調動各方面幹事創業的積極性,推動中國經濟穩中有進、行穩致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