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將發表第一款國產化80%產氫機 氫能落地加速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將於「2024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表國產製氫系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產氫能技術加速推進!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將發表自研自制「高效率綠能電解產氫技術及應用」系統,包括第一款國產自制率80%以上的陰離子交換膜產氫機,以及氫能固態儲氫合金、電解制氫、燃料電池及儲瓶技術,將國防科技運用於民生。
隨國家隊低碳能源需求迫切,氫能發電技術也備受矚目,中科院配合國家2050淨零碳排重要能源政策,運用武器系統研發技術,發展電解制氫技術,並整合氣體純化監測系統及合金儲氫、燃料電池研發等技術,打造一條龍制氫系統,「2024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將於10月17至19日三天在世貿一館舉辦,中科院也將展出自制「高效率綠能電解產氫技術及應用」系統等12項產品。
如何開發高制氫率及能源發電效率氫能系統,是業界投入研發方向,目前氫能發電中最關鍵是制氫技術,中科院表示,自研的陰離子交換膜產氫機,中使用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技術(Anion Exchange Membrane;簡稱AEM),以非貴金屬觸媒電極,可大量低成本製備電極,在高電流密度及低濃度電解液中操作,是目前電解產氫最具競爭力技術。
中科院表示,產氫機除隔離膜爲美國及日本專利產品,其餘關鍵零件均自制,目前自制率超過8成(以隔離膜約佔全機成本20%估算)。
電解產氫過程無碳排放,一般電解產氫可用海水或酸性電解質,中科院系統則採鹼性氫氧化鉀(KOH)當電解質,產氫效率高超過70%制氫效率,高產氫量及易組裝低成本,目前已經在實驗廠區連續運轉超過一個月以上,未來驗證技術成熟就能進入技轉階段。
中科院目前以用金屬合金固態儲氫技術,在4~5Bar低壓就可以儲存大量氫氣,比高壓儲氫密度高2倍,是最安全的儲氫技術,加上合金能回收活化永續使用,成本低,高安全性,搭配綠電離峰餘電及中科院自研KW級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堆電源制氫,能源轉換效率超過50%,總體而言,利用儲氫合金及複合材料儲氫、燃料電池等技術,就能打造移動式及分散式電站,強化韌性電網。
中科院指出,能源爲重要戰略物資,以往儲電方式多采固定式,中科院運用國防科技衍生技術,開發「高效率綠能電解產氫」專利,透過制氫、儲氫及氫能應用,期望「國防綠氫」達成臺灣能源自給自足目標,進而增強國家電力網強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