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疾控發佈5月健康風險提示:警惕登革熱手口足病等
5月2日,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5月健康風險提示。
五月,重慶氣溫明顯升高,同時降雨頻繁,空氣溼度增大,伴隨而來的是蚊蠅孳生,細菌病毒活躍。正值"五一"小長假到來,人員流動性和聚集性增加,易引發腸道傳染病和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重慶疾控提醒廣大市民:警惕登革熱、手足口病、百日咳、瘧疾和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同時也請注意戶外出遊安全。
一、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在我國主要經媒介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每年5-9月爲高發期。人羣被叮咬感染後,潛伏期一般爲5-8天。早期症狀以高熱爲主,短時間內可達39-40℃,同時伴有頭疼、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發病後2-5天在頸部、四肢及面部出現皮疹,半數病例有出血表現,嚴重者可出現器官大出血並引發休克等症狀。
防護措施
1.清除水坑、石穴、污水溝及缸罐積水容器等伊蚊孳生地。
2.室內安裝蚊帳、紗窗、電熱蚊香等防蚊、滅蚊用具以減少蚊蟲叮咬,前往戶外場所時提前使用驅避劑。
3.儘量避免前往登革熱高發地區,如必須前往,需做好個人防護。
4.如近期前往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歸國人員,在歸國半月內出現發熱、皮疹、出血等症狀時應及時前往傳染病定點醫院就診,並向醫生說明旅行史。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好發於5歲及以下嬰幼兒,其中1~2歲組發病率最高。高發季爲4~6月份,平均潛伏期爲3~5天。該病爲自限性疾病,通常病情較輕,預後良好,7-10天病程後可完全康復。多數患兒以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爲主要症狀,還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等表現。
防控措施
1.保持良好的手衛生習慣是預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兒童在觸摸公共物品後、接觸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後、如廁後、進食前等應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正確洗手。
2.保持家庭環境乾淨衛生,注意室內通風、勤曬衣被。定期清潔、消毒兒童接觸頻繁的物品。
3.手足口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前往人羣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患病兒童,包括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4.接種EV71疫苗不僅可有效預防由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關疾病,還可顯著減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發生。鼓勵滿6月齡兒童在12月齡前完成全程接種。
三、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鮑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傳染性極強,5、6月份高發,人羣普遍易感,各年齡均可罹患,但重慶多見於6~14歲。成人和年齡較大的兒童感染後症狀較輕,多不典型,容易被忽視,而嬰幼兒(尤其是未接種百白破疫苗的3月齡內的初生兒)感染百日咳後,病情較重,易發生肺部、腦部併發症,通常需要住院治療。
預防措施
1.保持居室內通風,咳嗽或者打噴嚏時遮掩口鼻,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前往人羣聚集的場所建議佩戴口罩。
2.幼兒園、小學校等集體單位出現聚集性疫情後,建議減少校內聚集活動,有病例的班級建議錯峰活動。同時注意保持教室內空氣流通。
3.注意勞逸結合,合理作息,保持適當體育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
4. 對於百白破疫苗的適齡兒童,尤其是3月齡的嬰幼兒,建議及時接種疫苗。
5. 出現咳嗽、咳嗽後嘔吐、發熱等症狀的兒童(尤其是嬰幼兒)應及時就診。感染後,建議居家隔離至少到有效抗菌藥物治療後5天,對於未及時給予有效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隔離期爲痙咳後21天。
四、瘧疾
夏季將近,蚊蟲頻出,作爲瘧疾傳播媒介的按蚊也進入了活躍期,重慶大部分區縣均有按蚊活動,存在瘧疾傳播條件。人在受到感染的蚊蟲叮咬後,一般10-15天出現症狀,最初症狀(發熱、頭痛和寒顫)可能較輕,之後出現間歇性發冷、發熱、出汗等典型瘧疾症狀。惡性瘧疾若不及時治療會發展成重症病例,出現腦損害、嚴重的肝腎損害、肺水腫、休克、溶血等併發症危及生命。假期歸國返鄉人員明顯增多,輸入性瘧疾感染風險增大,市民們需提高警惕,做好個人防護。
防控措施
1. 預防瘧疾的關鍵在於預防按蚊叮咬,可採用殺蟲劑處理蚊帳、穿長袖長褲、在皮膚暴露處塗抹驅蚊液和避免前往按蚊活躍的地區等方式進行預防。
2. 有瘧疾流行地區旅行史的人員在入境前如果有發冷、發熱、出汗等臨牀表現,應提前申報,配合海關檢疫人員進行相關檢驗。回家後,留意身體狀況,如出現相關症狀,立即前往醫院就診(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各區縣人民醫院,均能開展瘧疾檢測)。
3. 歸國人員就診時務必告知醫生自己近期旅居史和症狀。如果確診瘧疾,治療過程中應按照醫囑全程、足量服用抗瘧藥,避免出現復發和耐藥情況。
五、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食物中毒"。春夏交替,隨着氣溫升高,有害細菌極易在食物上存活,是食源性疾病的高發時期。同時隨着雨水增多,各種野生蘑菇生長加快,時常發生因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蘑菇而引發食源性疾病事件。在此提醒廣大市民注意預防食源性疾病,保持健康飲食習慣。
防控措施
1. 保障餐食安全衛生。儘量在有衛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場採購食材,確保食材新鮮、安全、無害。不購買無資質的食品,在外就餐選擇證照齊全、環境整潔的餐廳。
2. 正確烹飪加工食材。食品經充分燒熟煮透後再食用,重視食品加工、貯存過程中生熟分開,避免生熟食混用砧板菜刀,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每餐按需備餐,儘量不剩飯菜,剩飯菜冰箱保存時要注意加蓋儲存,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間接接觸,食用前要充分加熱。
3. 切勿採食野生蘑菇。誤食有毒野生蘑菇常引發嘔吐、腹瀉、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腎功能受損等症狀。野生毒蘑菇種類繁多,極難辨別,容易誤食。預防毒蘑菇中毒根本辦法就是不採摘不食用野生蘑菇。
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