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書寫開放融通新答卷
山城重慶,不靠海、不沿邊,爲何能從內陸腹地變爲開放前沿,讓越來越多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裡加快集聚、自由流動?近日,記者行走在巴渝大地,從重慶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的闖勁幹勁裡,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創新脈動中尋找答案。
走進位於沙坪壩區的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只見一派繁忙景象。重慶鐵路口岸整車作業現場,一輛輛進口汽車即將送到客戶手裡,旁邊一批“重慶造”汽車正準備發往海外;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運營調度中心內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着最新貿易數字……該園區促進“通道+口岸+保稅”聯動發展,已成爲我國南向西向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
地處巴南區的重慶公路物流基地裡,滿載貨物的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車進出有序。“通過跨境公路班車,汽摩及配件等中國商品走向世界,來自海外的商品進入中國。”重慶公路物流基地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敏說,跨境公路班車的運輸線路已實現中南半島全覆蓋,累計發車超1.8萬車次,總貨值超120億元。
重慶市近年來堅持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爲牽引,推動通道與中歐班列、長江黃金水道等高效聯動發展,構建起東南西北4個方向互聯互通、“鐵公水空”多式聯運的國際物流通道體系,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化與全球市場的互動聯通。
在重慶公路物流基地,京東、華南城等80多家商貿物流龍頭企業集聚,促進物流降本增效的同時,推動現代物流業與商貿、製造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基地形成了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綜合物流、國際貿易、食品及農產品加工五大產業集羣協同發展格局,累計實現市場交易額近6000億元。”楊敏介紹說。
打破區域壁壘,激發市場活力。重慶市堅持把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爲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攜手四川共同完善市場基礎設施、共同優化要素資源流通環境、共同健全市場制度規則、共同強化區域市場監管,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一體化建設。
川渝高竹新區是全國首個跨省共建的省級新區。在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的大屏幕上,川渝兩地統一執行的70多項稅費政策一目瞭然。“納稅人進一扇門,就能辦兩地事,辦稅時間縮短約60%,資料報送減少95%。”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主任鄧循告訴記者,該中心實現了跨省稅務數據的共聯共享,讓稅收紅利快速直達廣大經營主體。如今,隨着跨省域一體化發展不斷加速,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在此落戶。
產業協同發展也在成渝兩地間加快推進。在銅梁區的海辰儲能重慶製造基地,智能化生產線高速運轉,一批批儲能電池產品有序下線。以海辰儲能爲龍頭,一批配套企業先後落戶,銅梁區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集羣成勢。銅梁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喻道萍介紹,銅梁區與四川省遂寧市、宜賓市、樂山市等地組建了成渝地區新型儲能產業聯盟,初步構建起儲能一小時鋰電“供應鏈圈”,形成有機融合、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圈。
營商環境更優,市場活力更足。審批部門從10個壓縮到1個,企業提交資料量削減20%,從拿地到開工全流程審批時間可壓縮到40天……重慶綦江高新區通過“並環節、減材料、壓手續”,對工業投資建設項目的審批流程實施再造,確保項目早日投產達效,吸引了衆多企業前來投資。
公共資源交易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兩江新區的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服務大廳,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優勢,系統謀劃、持續深化與四川省各級各類交易機構的多維度、多層次一體化合作,着力打造“川渝公共資源交易共享專區”“川渝碳中和服務平臺”“川渝共同產權市場互聯網平臺”,推進川渝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作爲重慶市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的重要載體,位於江北區的西部數據交易中心不斷健全數據基礎制度體系,促進數據要素安全有序高效流動,更好賦能產業發展。
“我們設立了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發佈全國首個線上可量化合規診斷系統,構建起一套涵蓋數據合規、數據定價、數據登記、供需匹配、交易結算等多個環節的全流程數據交易體系。”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錢鋒說。
在重慶市榮昌區,當地打造了國家級生豬大數據中心,匯聚產量、交易量、交易價格等生豬全產業鏈數據資源,開發出智慧養殖綜合服務平臺等20多個數字化應用,通過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生豬產業監管效能和流通體系建設,保障市場穩定健康運行。
“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我們實現從養殖到餐桌的全流程監管,既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肉’,又提高了市場監管的效率。”榮昌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蔣平說。
疏堵點、擴通道、聚要素……重慶市正奮力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加快提升區域市場一體化水平,爲暢通大循環探索路徑、總結經驗。 (經濟日報記者 趙登華 吳陸牧 劉沛愷 賴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