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連假來基隆「潮藝術」 賞10件跨國藝術創作
▲本次基隆「潮藝術」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圖爲成若涵創作作品《界》,在承載着過往與現在、海底與岸上、人與生態的舊漁會大樓牆面上,刻畫對於界面的想像。(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本次基隆「潮藝術」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圖爲王振瑋的《微光漂浮》,是演化中的生物,透過作品表達生物體在自身與外在環境的多元碰觸中持續地演進。(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本次基隆「潮藝術」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圖爲宮城有加的《海龜休息中》,因爲海洋環境遭受破壞,海龜棲地也受到威脅,象徵提供海龜一個舒緩的休息空間。(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本次基隆「潮藝術」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圖爲LUA RIVERA《強大的水母》展示了水母的魔幻神秘與強大生命力。(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本次基隆「潮藝術」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圖爲大巖奧斯卡《現代海洋野生生物》以幽默的手法,創作出罐頭魚、吸管魚等角色,警示垃圾演化成爲漁獲的未來預測。(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本次基隆「潮藝術」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圖爲曾煜譡《深海對話》以深海潛水伕頭盔提供觀衆進入深海之中,並結合AR互動,觀看海洋生態系統的危機狀態。(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本次基隆「潮藝術」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禹禹藝術團隊在阿根納造船廠的作品《介隙之光》,講述從水的縫隙中,光的能量引領着生命的方向,展期每晚的聲光展演將帶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饗宴。(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基隆「潮藝術」活動自2015年舉辦,至今將邁入第8年,以地景裝置豐富了海岸線,讓作品在海天相遇,透過藝術重新喚起在地認同。
今年基隆潮藝術,以「海光介面」爲主題,由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曾鈺涓老師,與亞東科大講師蔡致偉老師共同策展,講述貌似平靜無波、波光粼粼的海平面,在這介面之上和之下卻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系統。而在人類開始試圖對海面之下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後,會在這片奇幻、美麗又未知的海洋裡找尋到什麼,又會有什麼想法呢?
基隆市長謝國樑表示,基隆依海而立,有非常壯麗的海洋景觀與地理條件,希望能打造一個適合孩子或是其他市民、觀光客可以停留、遊玩、欣賞的海岸景點爲目標, 並且導入消費模式,讓每個來到基隆的遊客能夠在基隆停留、消費,進而提升基隆整體的觀光收益。
今年的潮藝術已於9月28日開幕,並邀請來自臺灣、日本、墨西哥、巴西等國家知名藝術家設置10件裝置藝術作品,從3種不同視角詮釋基隆與海洋的關聯。同時,在國慶假期期間,將在正濱漁港舉辦一場以海洋文創與海味美食爲主題的「海光市集」。
本次作品各有特色,而且透過燈光裝置搭配,全都能在夜晚觀賞。其中成若涵創作作品《界》,在承載着過往與現在、海底與岸上、人與生態的舊漁會大樓牆面上,刻畫對於界面的想像;漁港旁草地上的《微光漂浮》,是演化中的生物,透過作品,王振瑋想表達生物體在自身與外在環境的多元碰觸中持續地演進。
而藝術家宮城有加與LUA RIVERA則提醒人們,海洋生物在漸被破壞的海洋生態中,正在努力掙扎求生中,因此宮城有加《海龜休息中》提供海龜,一個舒緩的休息空間,LUA RIVERA《強大的水母》展示了水母的魔幻神秘與強大生命力。
大巖奧斯卡《現代海洋野生生物》以幽默的手法,創作出罐頭魚、吸管魚等角色,警示垃圾演化成爲漁獲的未來預測;曾煜譡《深海對話》以深海潛水伕頭盔提供觀衆進入深海之中,並結合AR互動,觀看海洋生態系統的危機狀態;而禹禹藝術團隊在阿根納造船廠的作品《介隙之光》,講述從水的縫隙中,光的能量引領着生命的方向,展期每晚的聲光展演將帶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饗宴。
文化局表示,今年的潮藝術另有水上導覽、集章送潮藝術限量紀念品等活動,邀請觀衆來到基隆,在壯闊海洋景觀與豐富海洋資源的環境氛圍中,感受藝術家的呼籲:保護海洋,共守基隆的未來。在俯瞰注視海洋的粼粼波光時,以善與真,以愛與誠,穿越介面,關懷感知介面下的世界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