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避戰謀和比備戰更迫切

中國時報社論

「免於恐懼的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與「免於匱乏的自由」是人類的四大自由,被納入《世界人權宣言》序言內。國防部最近大動作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表面的目的在有效抵禦外敵入侵,卻侵犯了人民免於恐懼及言論兩大自由,所製造的兵兇戰危肅殺之氣,只會加速使臺灣走向戰爭。

修全動法 加速走向戰爭

美中在「一中」默契之下,維持了臺海50年的和平,使臺灣人民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和平紅利創造了臺灣奇蹟。但美國川普與拜登總統揚棄了與中國接觸、合作政策,以競爭、對抗取而代之,同時民進黨採取激進抗中保臺、親美反中路線,拒絕兩岸溝通對話,一味扈從、配合美國的抗中戰略。民進黨寧願擔任美國抗中急先鋒,也不考慮避戰,使臺灣成爲美中零和戰略競爭的焦點,隨着美中關係急劇惡化,除了烏克蘭,臺灣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區。

強化臺灣軍備及自我防禦力量,加強美國在印太地區軍力部署,讓中共瞭解入侵臺灣必須付出慘痛代價的「威懾論」主導了當前美臺戰略設計。但儘管中共以武力脅迫臺灣,臺灣問題從來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戰略、政治議題,當美國高階將領紛紛預言2023、2025或2027年中共將對臺灣採取軍事行動,華府各界已開始警覺軍事將領經常口無遮攔,無助於威懾中共,只會升高戰爭的可能性,但民進黨政府依然附和美國好戰調性,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槍炮一響就奉陪到底」已成爲國防部長邱國正的正字標記,除了展現軍人保國衛民大無畏必死的情操,同時也向美方表態,臺灣決心加強自我防禦能力。但臺灣人民真正期盼的是在沒有戰爭威脅下安居樂業,而不是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由於美方壓力,臺灣兵役已從4個月延長到1年,國防預算創新高,佔GDP比率達2.4%,美國聯邦衆議院「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在訪問臺灣後表示,他接觸的臺灣人士千篇一律地關切美國及時提供武器裝備。這些現象充分顯示,民進黨主政軍事掛帥,瀰漫全面備戰氣氛,避戰派已無任何空間。

在美中臺三邊關係中,由於臺灣的特殊地位與實力,原本可扮演積極、建設性角色,但蔡政府選擇中斷兩岸官方溝通管道,放棄對兩岸關係的主動權,臺灣命運交由美中戰略競爭決定,犯下了致命錯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任初期曾呼籲兩岸在尊嚴與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建設性對話,這種對話爲海峽兩岸奠定和平與穩定的基礎;他最近一次談話則說,全球之所以非常擔心臺海爆發危機,是因這不是中國宣稱基於主權的「內政問題」,整個國際社會都關切。這種隱喻臺灣問題「國際化」的談話進一步逼近北京的紅線,只會提高美中因臺灣問題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自由權利 不容片面改變

美國參議院民主黨籍外委會委員墨菲對鷹派發出警告,他們的行徑如同與中國軍事衝突不可避免,各方搞到發生才肯罷休,但中國並沒有決定入侵臺灣,若美國將中國政策演變成一面倒向臺灣政策,將會影響中共的決策。

但民進黨政府面對臺灣的安全危機與挑戰,不但繼續斷絕與大陸的溝通對話,拒絕迴應中方釋出的擴大兩岸航點等建議,更以爲將蔡英文的「四大堅持」納入黨綱,就可以化解美方對賴清德的疑慮,排除競選總統時的障礙。民進黨維護政權第一,至於如何避戰,消弭臺海戰爭風險從來不是政策的優先考量。

處於戰火深淵的烏克蘭發佈動員令及戒嚴令,實施對象爲徵兵與後備軍人,以及18到60歲男性不得出境。而理應超越政治的國防部則爲迎合上意,在去年12月宣佈延長兵役後,又貿然提出《全動法》修正案,對16歲以上不分男女的學生進行「動員造冊」,及必要時對媒體、網路納編、納管,引發戰爭恐懼和箝制新聞自由的疑慮。

儘管國防部表示修法沒有時間表,總統府及行政院也迴應,必要管制措施僅適用「實施動員時期」,絕不會影響或損及人民平時的自由與權益,但民主社會最根本的原則是,這些受到普世尊重及憲法保障的神聖自由與權利,不容行政部門片面、任意侵犯。民進黨政府爲了備戰已到了恣意妄爲的地步,罔顧人民對和平自由的渴望。殊不知,避戰謀和是當務之急,比備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