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頭部企業搶佔智慧樓宇市場,軟硬件生態壁壘仍待打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翁榕濤 實習生 胡劍銘 廣州報道

隨着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數字化轉型的推進,智慧樓宇作爲建築領域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正逐漸成爲未來建築發展的新趨勢。

過去,智慧樓宇行業長期由江森自控、博世、霍尼韋爾、施耐德電氣等世界500強外資企業把控。而近年來,國內頭部企業如美的集團(000333.SZ)、海爾智家(600690.SH)紛紛開始加大布局力度。

近日,海爾智慧樓宇在泰國落地了首家數字服務中心(DSC),並計劃在2025年前進一步擴展其全球佈局,尤其是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越南市場。

美的樓宇科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一系列市場切入與長期投資,美的樓宇科技逐步建立起覆蓋歐洲、東南亞等區域的全球化產業鏈與技術研發網絡,進一步深耕本地化,建設可融入當地小循環的全產業鏈。

不過,在智慧樓宇市場蓬勃發展之際,行業整體的智能化水平仍需要持續提高;此外雖然衆多巨頭企業在智能硬件產品上有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但是在軟件系統的生態上仍面臨互聯互通的痛點問題。

中外頭部企業紛紛發力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智能樓宇自動化技術市場規模爲1040.5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以7.7%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同時,全球樓宇自動化系統市場規模爲1089.5億美元,預測期內將以11.4%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

就中國市場來看,近年來,中國智慧樓宇市場規模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有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智慧樓宇行業市場規模達到6783.33億元,其中改造總投資3428.41億元,新建投資3354.92億元。預計到2026年,我國樓宇智能化市場規模有望達萬億級。

面對龐大的市場潛力,國內外頭部企業在智慧樓宇領域紛紛發力,推動其快速發展,而智能化水平既是智慧樓宇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當前面臨的主要短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智慧樓宇市場建設吸引了衆多國內外企業的參與。在國外方面,霍尼韋爾、江森自控、西門子和施耐德電氣等知名製造企業紛紛加入這一領域。國內方面,傳統制造業巨頭如美的集團和海爾智家也積極參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以華爲和騰訊(00700.HK)爲代表的國內互聯網頭部企業,他們拓展業務至智慧樓宇市場,涵蓋了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多個與雲和AI相關的領域。

具體而言,在全球範圍內,智慧樓宇行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北美地區由於經濟發達、技術先進,佔據了智慧樓宇市場的較大份額。2023年2月,北美工業巨頭霍尼韋爾宣佈在上海成立智慧樓宇研究所,據悉,霍尼韋爾的新上海智慧樓宇研究所將專注於五個領域:樓宇物聯網、節能、靈活能源使用、數字智能運營和跨系統集成。

在歐洲地區,2023年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推出了Connect Box,據瞭解,這是一個爲中小型建築設計的直觀物聯網解決方案,能夠高效監控建築性能,從而間接提高使用能效,並顯著改善學校、零售店和小辦公室等空間的室內空氣質量。此外,2024年7月,施耐德電氣亦推出了SpaceLogic AI BOX(樓宇節能盒),據瞭解,這是樓宇暖通領域的AI應用,具備數字孿生、建模驗證、系統調優和節能監測四大功能,能夠爲暖通空調系統進行仿真和預測。

而在亞洲地區,特別是在中國,近年來在智慧樓宇領域的發展迅速,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傳統家電企業如海爾智家、美的集團、格力電器(000651.SZ)等,憑藉在硬件設備供應和綜合解決方案提供方面的優勢,在智慧樓宇市場中佔據了部分份額。

美的樓宇科技國內營銷市場推广部總監謝翠華向記者表示,“目前,美的樓宇科技以房產配套、公共事業、基礎建設、工農生產等五大板塊來劃分業務。”

具體到品類而言,謝翠華透露,“在智慧樓宇產品上,熱泵、螺桿機、離心機三大品類較受國內市場歡迎。”

樓宇建築本身較爲複雜,從建築本身的空間設計到整個機電技術、低碳技術、智慧化運營等,涉及多個專業和不同產業,除了銷售硬件設備以外,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實際上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以醫療領域爲例,美的樓宇科技通過其iBuilding數字化平臺,爲智慧醫院建設提供了一個集成的解決方案。

這個平臺整合了醫院的所有智能化系統和設備,並且與醫療信息系統相連,實現全院範圍內的物聯網覆蓋,以方便不同場景下的應用和交互,也爲醫院的高效運維提供了數據支持。

此外,海爾智慧樓宇亦有類似的醫院樓宇自控系統解決方案,通過採用海爾的自控系統和控制器,保持恆定的送風,確保實驗室內的壓力低於走廊,通過恆定送風和排風機靜壓來滿足風量要求,並根據設定的溫度來滿足送風溫度的要求。並且該系統還支持遠程運維功能,以提高運維效率和系統的可靠性。

生態壁壘仍需打通

智慧樓宇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智能化水平。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髮展,爲智慧樓宇提供着強大的技術支持。這些技術不僅提升了樓宇的智能化水平,還推動了行業向更高程度的集成化、智能化和生態化發展。

然而,智能化水平也是當前智慧樓宇面臨的主要短板。目前,智慧樓宇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工程建設水平低、系統故障多等問題。此外,有部分企業在軟件方面的能力較爲薄弱,要打通基建設施中硬件和軟件的生態問題,還需做出較大的努力。

美的樓宇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美的爲例,軟件部分主要爲硬件賦能,但美的希望軟件能夠給硬件帶來更多的效果加持。“只有軟件打通,才能真正談到智慧化和數字化”。

此外,目前來看,在軟硬件方面,美的樓宇科技目前業務的盈利來源主要還是以硬件爲主,軟件尚未成爲核心業務板塊。

美的樓宇科技研究院院長孟濤曾表示,智慧樓宇將是一門“苦生意”。

“因爲智慧建築運維的體系裡面,沒有殺手級的應用。我們必須基於場景,一個一個點去深挖和解決,比如手術室對空氣質量的要求,病房對燈的控制、對換藥的提醒。即使一個醫院裡,不同的場景都有不同需求。” 孟濤指出。

目前智慧樓宇需求較爲碎片化,除了智慧酒店、智慧停車等這些場景具備標準較強複製性外,其他場景的需求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

此外,智慧樓宇會使用多個智能化設備,不同的設備可能會存在一些不同的技術標準和協議,導致不同設備之間的互操作性不強。因此,智慧樓宇需要加強標準制定和技術研發,提高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互聯網企業雖然缺乏智慧樓宇所需的硬件技術,但其擁有的先進軟件水平,令其紛紛下場加入智慧樓宇市場。

以騰訊濱海大廈爲例,騰訊濱海大廈採用騰訊雲微瓴物聯類操作系統作爲底層能力,打造可感知、自學習、會思考的智慧樓宇,促進人、物、信息高效連接與協作,幫助建築提升服務品質、降低能源能耗。

爲了解決這些軟硬件的壁壘問題,智慧樓宇的發展更需要注重跨界融合和創新,通過與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領域的深度“磨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生態系統。此外,這也要求頭部企業們需要形成互惠互利的關係,通過團結各方力量打破生態壁壘,進而推動整個行業數字化的升級迭代、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