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學習閱讀(隨筆)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胡一峰
友人問起:好久沒見你曬書了。答曰:近來忙亂,無暇閱讀。我知道他說的“曬書”是在朋友圈裡分享自己讀過的書或者讀書心得。這樣的“曬書”與天氣無關,與心情有關。而在以前,恰好相反。
我老家在浙江,兒時家中藏書雖不多,黃梅雨季裡難得逢到大晴天,再忙也定要把書拿出來,在太陽下曬曬,免得受潮黴變。北方乾燥,書極少發黴。但每次搬家,手忙腳亂之際,最大的受害者也是書。現在好了,我的書裝在手機裡,天荒地老,茲書永葆。哪怕手機摔得稀爛,書也是完好無損的。往大了說,從骨、石、竹、帛到紙張再到屏幕,讀書更方便了,書的生命愈發長久。
互聯網改變的東西很多,閱讀是其中之一。互聯網時代不僅“曬書”有了新解釋,買書、藏書、讀書也都有了新變化。
讀書,對我而言,是生活的剛需,無法離棄。最近這些年,我每年讀過的書是三位數,去書店的次數是兩位數,從書店買的書則是個位數。往前數20年,我讀的書絕大多數是從書店買了帶回家,或者在書店裡讀完。往前數10年,大多是在書店裡選定後從電商平臺下單,由快遞送上門,既便宜又省力。到了這幾年,我從書店裡選了書,打開手機,不忙下單,先看看各款閱讀軟件裡有沒有。如果有,就把書店裡的書放回書架,把手機裡的書“加入書架”,在回家的地鐵上便迫不及待讀起來。
不過,虛擬的“無形書架”隨身攜帶,並沒有取代“有形書架”在我生活中的地位。雖然,去書店越來越成爲某種習慣,和買書沒多大關係。但是,走進書店,徜徉於書架之間,聞着一排排書散發的紙墨氣息,依然讓我覺得踏實溫馨。此時的我像一個剛搬進城裡不久的農人,侍弄着種在陽臺上的那幾株黃瓜西紅柿,心裡覺得挺滿足。雖然,端上桌的必是購買的蔬果。
因爲習慣了在閱讀軟件裡讀書,“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條我奉行了多年的訓誡被打破了。“標籤”代替了折角,“複製”代替了摘抄。那個伴隨我多年的摘錄卡片箱子,已經許久沒有增加新成員了,正如電子支付普及後,小豬零錢罐光榮退役,成了純粹的擺件。然而問題來了,我至今未能熟練整理我閱讀電子書時隨手加上的標籤、畫下的道道、粘貼的片段。更讓人汗顏的是,我從閱讀軟件“加入”或“收藏”的電子書越來越多,真正讀過哪怕幾頁的卻越來越少。
曾幾何時,手機閱讀的無限“藏書量”讓我欣喜不已,以爲終於可以一勞永逸地擺脫家中書堆放不下的雜亂。我卻慢慢發現,一本紙質的新書擺在書櫃裡,它的封面、封底、書脊、開本、腰封,哪怕只是書頁堆積的厚度,都不停地召喚你去翻動。電子書收藏進軟件,卻常常聽不到聲響。
而閱讀軟件內置算法推薦功能,又比任何書店經營者都更明白你的閱讀喜好。它爲你量身定製閱讀書目,還偷偷告訴你,哪些書正受到成千上萬讀者的追捧,而其中又有多少是你的“好友”。它彷彿在暗示,要是再不讀這些書,你就落伍了。如此這般,當無窮盡的書在眼前的屏幕閃亮登場,我又怎能剋制把它們“收入囊中”的願望呢?
於是,電子書的海量存儲給我帶來了些許焦慮,“藏而不讀”的恐慌平添心理負擔。我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管住那根在屏幕上點戳的食指,沒有閱讀哪一本的決心,就不要輕易藏入“書架”。藏書之變,成了養成閱讀新習慣的契機。
而今的閱讀軟件很貼心,不但可以按照讀書進度把書分爲“尚未閱讀”“剛開始讀”“正在閱讀”“即將讀完”“已讀完”,還時不時就提醒我,某本書已經放進書架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了,“還沒有開始閱讀哦”。說實話,頭幾次收到它貼心的提醒,我是很難爲情的。讀中學時,學校圖書館的管理員老師也愛這麼問,他的語氣嚴厲而急切。
經過三五年的磨合,如今我的無形書架中的電子書動態更新,保持着不多不少的數量,還實現了和家中有形書架上實體書的互補。
大部頭的書、豎排的古籍,主要定居在家裡的書架上。這是因爲,讀大部頭的書常需前後翻動比照,紙書遠比電子書來得方便。豎排的古籍呢,轉爲橫排電子書時容易有錯漏,更不用說閱讀本來就關乎心靈又屬於肢體。一本紙書卷持在握,搖頭晃腦、順行而下的快意,豈是點點屏幕可以替代的。
新出的小說、插圖多的書,則大多駐紮在手機裡。小說裝在手機裡,隨時可讀。古人所謂“三上”,網絡時代叫“碎片時間”,正好用得一點不剩。如果書中有大量彩色插圖,電子書更是優選。高清屏幕不愧爲讀圖利器,還能放大細部欣賞,且無因陳舊發黃破碎之虞。
坦率地說,我正在重新學習閱讀,努力適應着買書、藏書、讀書的新變化。應變以守常,本就是閱讀之目的。作爲讀書人,唯一不變的,是閱讀的信念和執着。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7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