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二講/《基督山恩仇記》

​​​​​​

8月24日晚間舉辦「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二講/《基督山恩仇記》,由焦元溥領讀。圖/500輯提供

在一開始,焦元溥就提到《基督山恩仇記》雖然很知名,但真的讀完的人不多,並引述了義大利小說家Umberto Eco的評論說「是最刺激,也是寫得最糟的小說:文詞累贅重複、角色刻板,同樣的事一講再講」。​​

不過即使有上述的缺點,還是不減《基督山恩仇記》受到世人的喜愛,焦元溥也提到,這本書自成書以來,經歷不同翻譯版本或修正,從未絕版過。​更有意思的是,其「套路」可說是奠定了現代影視作品的基礎,例如中國男星胡歌演出的「琅琊榜」其劇情,就能找到許多致敬《基督山恩仇記》的痕跡。​​

焦元溥也認爲這本書,具備長期連載小說的特色,包括了連續性、角色特質鮮明與情節生動,因此即使有着像Umberto Eco所說的繁瑣重複,但靠着這樣的鋪陳,仍吸引不同世代的閱讀人,最終成爲經典。​​

《基督山恩仇記》除了有現在看來十分「肥皂劇」式的編排,包括了無辜受害者、透過機運與學習,受害者得以成長並獲得改變世界的鉅額財富,加上覆仇連環計,以及最終的自省,構成了這本書的四分之三篇幅。​​

但其中另一吸引當時讀者的部分,就是大仲馬結合歷史背景和流行時尚話題,簡單說就是書中的時間建構在法國百日王朝之前,而且角色都有部分爲真,讓人讀來有着虛實交錯的刺激感。《基督山恩仇記》同時還提到了當時巴黎上流社會的狀況,和「吸睛」的東方風情爲點綴。​​

而既然說到了19世紀的歌劇,就來到焦元溥所熟悉的領域,在當時與報紙、雜誌並稱三大娛樂與獲得新訊的來源。因爲演出歌劇的場域,不只是看錶演,更是當時社會不同階層的社交場合;從貴族到平民都能在同一場地獲得不同的娛樂或資訊交換需求。​

焦元溥領讀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文豪大仲馬的經典長篇小說《基督山恩仇記》。圖/中央書局提供

因此在讀書會的後半場,焦元溥詳細瞭解釋,巴黎歌劇與小說之間的連結。特別是盛行於1830年到1860年之間,所謂的「大歌劇(Grand Opera)」,具備了恢宏架構、炫技聲樂、雙主角、場面壯麗與多元,還要結合芭蕾舞與合唱,所以十分受到喜愛。​​

這與大仲馬《基督山恩仇記》的架構,有着相似基礎,所以在那個年代亦有不少小說家,同時身兼劇作家,因此致富。而且《基督山恩仇記》也描寫了當時巴黎的歌劇院社交文化,還引用三部歌劇皆和小說呼應,又組合成更有意思的閱讀脈絡。​​

最後,焦元溥以他的專業提到,即使《基督山恩仇記》裡,有引用錯誤的歌詞,但整體格局的安排與動人情感的描寫,仍會佩服大仲馬,且不影響閱讀樂趣。

古典音樂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焦元溥先生,以「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爲主題領讀。圖/中央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