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9年國教實施半世紀 帶來的好壞影響評析
▲9年國教實施50年,優缺點有哪些?圖爲國小生上學資料照片。(圖/警方提供)
今年9月9日,是我國實施9年國教的50週年紀念日。如果問四、五年級的人,大概都會記得自己是國中第幾屆。許多人甚至還會記得小學朝會中,某日神情嚴肅的校長,難得露出笑容宣佈:蔣總統剛剛宣佈明年(民國57年)起要實施9年國民教育,從此全校小朋友(除了六年級)上初中就不必考試了。臺下小學生頓時之間歡聲雷動,高興以後不必再參加升學惡補了!
仔細檢討9年國民教育的實施,可發現這個政策從一開始就有不少問題,只是當時社會沒有反對黨可以杯葛抗議。從宣佈到實施在短短不到兩年間,一開始國中師資嚴重缺乏,不合格教師充斥。其次,各地國中校舍來不及蓋房子,必須借用國小教室上課,成爲半天制。
另外,許多家長擔心國中沒有篩選機制,一開始對國中信心不足,轉而讓子女考私立中學,加深考私中的惡補風氣。此外還出現家長把小孩戶籍遷進明星學校學區的怪現象。最受詬病的是,爲了因應國中生參差不期的學習程度,許多國中實施能力分班,形成一個學校中有所謂放牛班、升學班的差別待遇,造成教育機會的不公平與學生被標籤化等後遺症。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9年國教也爲臺灣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例如:
(1)延長國民教育年限,促進社會經濟與社會繁榮(2)增加教育機會的均等,國民就學率逐年提高(3)建立國中學區制度,減少學生通勤之苦(4)重視學生德智體羣美五育均衡發展,降低智育偏差(5)減少國小學生的惡補,改善國小教學的正常化
此外,許多研究都指出,50年前許多原本無法上學的弱勢家庭子女,可以透過9年國教免費與免考試升學。這些就學機會也爲當時難以升學的女性提供更上一層樓的學習機會,甚至擴大日後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增加社會流動及參與社會的機會。
回顧近半個世紀以來,臺灣爲了暢通國中與高中階段的升學管道,減輕學生的惡補及升學壓力,先後提出多項教育政策,如:從實施9年國民教育,到103學年度起全面推行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這些都是藉由延長國民教育年限,來導引中學階段的教學正常化等措施。
尤其臺灣能在半世紀以前,不顧當時社會各方面條件的不足與困難,主政者頗有遠見的實施9年國民教育,整體來說此一教育政策對於臺灣半世紀以來的發展,仍具有關鍵性地位,堪稱臺灣光復以來最重大的教育改革政策。
儘管臺灣延長了國民教育的年限,但至今學校教育仍擺脫不了機械式的學習方式,許多學生仍忙於從多重選擇中挑出背誦的答案,而非鼓勵創造及思考。即使到了國中階段,許多人仍缺乏實際的技能與動手操作的能力,個人的自信心依然有待加強。
擺脫模仿、代工階段,五育均衡發展歷久彌新
反觀50年前延長9年國教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可以爲當時的臺灣產業升級培養出勝任的人力與人才。但時至今日的教育方式則須轉型至能培養出具有原創力思考與行動的下一代。
過去臺灣雖能在短短的一、兩個世代中,創造出亞洲四小龍經濟高度成長的成績,但今後更需要擺脫長期以「模仿」作爲代工的階段。尤其,當年許多人朗朗上口的以培養「德智體羣美」五育均衡發展的9年國教目標,如今看來,依舊曆久彌新,值得教育上繼續發揚。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這是一個不太會用手機、喜歡看報紙、愛收聽廣播、喜歡將學生擺在全球人才中比較的老師。她常提醒學生重視口腔衛生,避免喝礦泉水,自己每天攜帶手帕、希望減少使用任何造成環境負擔的物品,包括減少食用肉類。以上爲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