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張雷:《陶淵明畫傳》——一個現代視野裡的多維陶淵明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朱虹 張雷
一個讓蘇東坡對他頂禮膜拜的天才詩人,一個能讓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統一審美的文學奇才,白居易、辛棄疾、黃庭堅是他的鐵桿粉絲,朱熹、王國維、魯迅、朱光潛等等不同朝代不同審美不同性情的文豪都對他推崇備至,他和他的作品成爲了中華文明長河中靜水流深的源泉之一。
陶淵明,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以風情萬端的詩篇《歸園田居》《飲酒》《雜詩》,開闢了田園詩派;一篇短短百言的《歸去來兮辭》,開啓了中國文學的“歸去”主題;他將“詩”與“酒”有機結合,賦予“酒”成爲藝術的永恆主題;他的《形影神贈答詩》將哲學的思辯熔鑄爲高超的生命體驗感悟;他以僅百餘首詩文的數量,成爲與屈原、李杜並肩的巨匠,他筆下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記》,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是世界文壇的一朵奇葩。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淵明是中國偉大的詩人、文學家、思想家,流傳於世的作品有詩125首,文12篇。
不同時代的人解讀歷史人物,都具有不同時代的視角和特點。特別是在歷史長河中擁有無數擁躉的陶淵明,他被一次次閱讀,一次次註釋,儒家在陶淵明詩中讀到儒,道家在陶淵明身上析出道,佛家在陶淵明身上悟出禪,隱者在陶淵明身上看見隱,哲學家在陶淵明這裡得到思……如何以現代視角讀出一個具有現代精神、被現代人所擁抱的歷史人物,一個前所未見的陶淵明,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作爲中國文化符號之一的陶淵明,他被概念化太久,久到人們想當然地慣性忽視他的來歷、他的成長、他作爲血肉之軀的喜怒哀樂。甚至說起陶淵明的籍貫,大部分人腦海裡浮起的是“柴桑”“潯陽”,而不能馬上想起“江西”“九江”。人們也似乎忘了去追尋,爲什麼是江西的陶淵明、九江的陶淵明浮出歷史的滾滾濁流,立於魏晉時代的潮頭。與汨羅江同一條源流、凝聚吳楚文明的修河自西向東注入鄱陽湖,流入長江,九嶺幕阜山脈蜿蜒騰躍於九江腹地,孕育出雄、奇、險、秀的廬山。山能聚水,水亦養山,滋養出“天下眉目之地”、魚米稻糧之鄉的江西九江。恰此時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相互交融,中原文化與政權“衣冠南渡”,九江首當其衝。陶淵明作爲九江本地的士族,父系的陶侃曾爲一代豪雄,母系的孟嘉乃當時名流,他既深諳山水田園之樂,又浸潤文明教化之風,廟堂與江湖,仕與隱,兩者之間的推拉之力最終使九江的陶淵明成爲了歷史的陶淵明,文化的陶淵明。
江西美術出版社發行出版的《陶淵明畫傳》一書,撥開遠久的重重迷霧,以宏觀的歷史視野、平行的時代視線、微觀的文學視角,從他的作品文本出發,結合他生長的地域環境、所處的時代政局、父系母系的家族傳承、複雜隱秘的從政經歷、曲折多變的心路歷程,多維透視,抽絲剝繭,還原一個多面立體、真實可靠、有呼吸有溫度有魅力的陶淵明。靈氣充溢的詩性文字,大膽跳脫的設問想象,嚴密細緻的考據推理,揮灑自如的排篇佈局,開卷引人入勝,掩卷使人沉思。
審籤:鄭少忠
歡迎投稿,投稿請發rmrbj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