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董晨院士:生物醫藥“從0到1”的創新要注重這幾個關鍵

在生物醫藥領域,基礎研究的開創性和顛覆性直接決定了人類對生命科學的認知水平,也影響着創新藥的突破和臨牀研究的進展。

從歷史眼光來看,中國藥物研究走過了兩個階段,正在向第三個階段——原始創新階段進軍,也就是不但要有新藥,還要有自己原創的藥,也就是First-in-class的藥。

如何才能研發出First-in-class的創新藥,並加快轉化效率打通基礎研究和臨牀的“最後一公里”?圍繞這些問題,第二屆“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期間,第一財經獨家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院長董晨。

董晨院士(右二)參加生物醫藥周開幕式圓桌論壇

原始創新的關鍵

由於當前人類對機體和疾病認知的侷限,很多醫學問題難以取得根本性突破,應從前瞻的角度加強基礎研究。在董晨看來,想要做出First-in-class的原創藥,需要關注幾個方面。

首先,需要有一部分人沉下心來堅持基礎研究,這羣人是完全憑自己的直覺和興趣來做研究,而不是僅僅爲了某天或者某年做出一個新藥這種短期的目標。其次,基礎研究和臨牀要結合起來,不只去關注各自領域的事情。此外,還需要培養一些跨學科人才,並培養一些能將產業、資本、醫院、科學家這些要素串聯起來的複合型人才。

他解釋道,例如在上海張江科學城有很多屬於研發型科學家,這其中有一部分人對基礎研究感興趣,能不斷地把基礎研究成果應用到研發裡,作爲研發新方向。還有一部分人不僅在醫院裡給人看病,同時還經常與藥廠、醫療器械的研發人員交流,並把這些成果帶到臨牀,從而設計出比較好的臨牀試驗,能夠達到 Proof of Concept(概念證明),這個也非常關鍵。“拿不到病人或者健康人的驗證,是很難拿到新藥證並實現產業化的。”

他告訴記者,除了上述幾類人才,還需要培養複合型人才,“上海有資本的聚集,產業的聚集,還有知名醫院、科學家的聚集,需要有一些人能夠真正把這些要素串聯起來,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CEO類型人才。”

而如何才能解決基礎研究和臨牀研究存在“兩張皮”的問題,董晨認爲,第一個方面就是要促進基礎研究和臨牀的結合。

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學共同建設的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在做好源頭創新的同時,也致力於成爲國際一流的免疫學轉化基地。“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不僅是做基礎研究,同時也在醫院裡面做研究,這與在大學裡面做研究不一樣。”

在2013年前回國加入清華大學醫學院之前,董晨曾任美國得克薩斯大學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免疫學系終身講席教授、炎症與腫瘤中心主任。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是一個腫瘤醫院,那裡基礎研究和臨牀研究都在一起,我們上海的這個研究院,希望能不斷結合臨牀方面的問題,與醫生有深入交流,這樣能關注到臨牀疾病的一些共性問題,共性的問題解決了以後,就會伴隨着一些新靶點的出現,爲產業界提供一些從0到1的突破,給製藥行業帶來新線索、新通路。”他說,許多新藥都誕生於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儘管有明確的靶點和理論支撐,卻不知道該用於何種疾病,這就需要與臨牀緊密結合。希望能通過轉化醫學的研究,打通這些藥物到臨牀的“最後一公里”。

要培養“穿牆而過”的洞察力

進行醫學研究的同時,董晨也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多年。回國工作以後曾任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藥學院教授。對於想從事醫學領域工作的青年人,董晨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

“科學最大的吸引力,是你發現了一些別人沒發現的問題,比如說一面牆上有個洞或是一扇門,其他人都沒看見,但是你能夠 ‘穿牆而過 ’,這種洞察力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奇妙的事情,也是每個人在科學生涯中需要培養的能力。”

培養這種“穿牆而過”的洞察力,需要科研工作者潛下心來積極探索、大膽試錯,“算工分”式的簡單評價方式就不太實用。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科技人才評價傾向於用量化的方式,比如看論文、年資等。這種評價方式操作上簡單,能規避一部分對評價公平性的質疑,但也相應地出現了一些唯論文、唯資歷等的傾向。近年來,國家在改革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舉措。近日,科技部等八部門公開了《關於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創新評價機制。

在董晨看來,現在的人才評價機制已經有了一些明顯的改變。部分科研機構、高校,已經不看研究者發表哪些論文,或是在什麼雜誌上發表,而是要看大家能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並把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用這個來判斷科學影響力。同時研究人員還需要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讓國際同行認可你的科研成果確實是有價值的。”

“我們要追求的不是論文的數量,而是長期的影響,能夠對人類健康產生長久影響的那種科研成果。從提出問題、解決到最後產生影響。”他強調。

對於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扶持和激勵,董晨認爲還需要形成一種文化,要探討如何發現這個人的價值,這個評判的價值維度就是在國際同行中有影響力,對研究的領域有比較深刻的影響。“現在企業層面也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比如騰訊10年投100億的新基石項目,就會對科研人員個人,而不是項目,進行資助,讓他們能夠自由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