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韓國酷澎入臺 掀電商模式大戰

圖/路透

近日臺灣電商市場進入另一波激戰期,主角是不斷優化進步的本土龍頭momo,對上大膽創新的東南亞巨頭Shopee(蝦皮)及新登場,號稱爲韓國亞馬遜、在美國上市,韓國第一的Coupang(酷澎)。

酷澎在臺灣各網站上投放大量廣告,並以低價優惠,快速送貨方式吸引顧客。供應鏈方面,酷澎以買斷產品方式採購商品,並有大量韓國與美國跨境自營商品,企圖以後進者的姿態,開創韓國以外的另一重要市場。坊間有許多討論,認爲酷澎這種拚低價補貼,以及送貨快速模式不已經是老套,在臺灣還有機會嗎?事實上不然,這是符合預期,在歐美中日韓與東南亞都已上映過的「電商平臺商業模式大戰」劇情,終於在臺灣上演。

■決戰供應商端 整合力成關鍵

在這場大戰中,關注點不在消費者端,而是在供應商端。對消費者而言,優質、低價、選擇多、速度快的平臺就有優勢,但要達到這目的,真正的挑戰在於平臺能否做到供應鏈的整合、自動化與商業模式的合理性。

■酷澎買斷 與競爭者區隔

零售產業有三種供貨模式:買斷、買入但可退貨,以及寄售。上述三種模式中,臺灣實體零售以買入但可退貨爲主流,電商平臺則以寄售爲主流,也就是不論虛實,臺灣鮮少用買斷模式操作。美國好市多(Costco)是少數採用買斷模式的零售商,這也是促成它與競爭者定位不同,有價格競爭力,能全球掃貨與獨家進口,產品銷售週轉快,反映顧客需求快,能充分利用會員數據選品及創造差異化優勢的主因。

須強調的是,學理上只有買斷,或是買入但可退貨,兩種模式下,賣方真正承擔了產品的所有權與庫存,纔算是真正的「零售商」。零售商的經營KPI是存貨週轉率,日常工作就是分析數據、選品、採購、庫存管理與商場管理。寄售模式下的電商則不同,他們是以廣告引流、數位行銷、平臺運營、廠商管理與流量變現爲專長,兩種的DNA有很大的不同,可算是不同物種。

對供應商而言,買斷模式下,把貨品交給零售商後就不用操心,不用擔心無法售出貨品與退貨風險,能夠確保於營收與利潤。但通常買斷的單品金額較低,必須以銷售數量取勝。另外很重要的是,以買斷方式經營的平臺或零售商,因爲承擔了庫存的壓力,會積極分析數據,研究消費需求,謹慎的採購,做好庫存管理,讓整體的供應鏈更爲有效率。

目前各國電商有兩大主流模式:一種是淘寶,蝦皮這種交易市集,平臺不介入產品的買賣,只是提供交易環境;另一種即是臺灣少見的買斷模式,如歐美日第一名的亞馬遜、中國的京東,東南亞的Lazada,與今日大舉入臺的酷澎。酷澎主要是參考亞馬遜發展,也就是自行採購物品取得所有權,透過自有倉儲物流配送,一條龍的全球運營,對物品與供應鏈各環節的主導權高,系統整合高,所以非常有效率,能避開層層的通路接龍與墊高的費用,創造「火箭」般速度與有競爭力的價格。這種模式也有壞處與挑戰,它需要極高的採購成本,倉儲軟硬體建置成本,與大量零售專業人才,經營風險很高,擴張較慢,且貨源供應相對不易穩定。

酷澎在韓國就以買斷起家,所以入臺初期,自然會先採核心優勢下的買斷方式操作。就研究者猜測,酷澎之所以選臺灣市場,主要是臺灣目前很少這種模式的競爭對手,所以有機會與競爭者區隔,能根據韓國發展經驗,提供不一樣的服務給臺灣消費者。當然,臺灣與韓國不同,有獨特市場環境與消費者需求,韓國經驗能否適用,還需未來市場的驗證。對消費者而言,有市場良性競爭,有更多選擇,就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