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再論大陸自貿區戰略及對臺影響
大陸推動自貿區戰略目的
大陸官方強調,建設自貿區是「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歸納來看,大陸迄今推動的21個自貿區主要有三大目的:首先,作爲對外開放的平臺。大陸自貿區採取的是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商投資管理模式;其透過不斷縮小投資負面清單及減少投資限制,擴大吸引外資。
大陸自貿區設立至今,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由190項減至30項,減幅超過八成;限制投資措施由152項減至12項,減幅超過九成;投資禁止措施由38項減至18項,減幅超過五成。根據官方數據,這些開放舉措確實促成更多外資流向自貿區。
其次,作爲深化改革的試點。大陸強調自貿區爲「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因此,近年來自貿區推動了包括投資管理、貿易便利化、服務業開放、金融創新、監管方式、人力資源等各方面的制度創新,並將試驗成功的制度推向全國。大陸官方指出,「十三五」期間大陸自貿區就創造了2,800多項的制度創新,而其中被複制推向全國的就有173項。可以說,自貿區是大陸第二次改革開放的據點。
最後,作爲產業升級的示範區。大陸遍及各地的自貿區,各有任務及側重產業。舉例來說,最早成立的上海自貿區,主要是爲了與國際接軌,因而重點發展金融、航運和商貿等產業;北京自貿區是要成爲具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同時成爲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因此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而海南自貿港主要是要成爲大陸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對外開放門戶,因而旅遊、現代服務、高新技術成爲重點發展產業。
大陸規劃以福建、海南對接臺灣
臺灣對大陸自貿區應有全面的關注。但戰略上與臺灣對接的福建自貿區和海南自貿港,其未來發展,臺灣更應審慎面對。
大陸當局強調,福建自貿區主要任務爲「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因而應當成爲「臺資臺胞登陸的第一家園」。根據官方資料,在例如「對臺職業資格採信」等諸多「惠臺」政策推動下,福建自貿區2015年設立迄今已吸引了近三千家臺資企業進駐;同時,百餘位臺灣專才進入福建事業單位、行政機關工作,更有數百位教師在福建高校任教、超過兩萬人到福建就業創業、實習。而爲了進一步推動「閩臺融合」,福建今年一月再公佈所謂的「225條」,除了臺企能就地轉爲陸企,更強調臺資臺胞在福建自貿區能夠享有更多的國民待遇。
至於海南自貿港,被大陸當局賦予要加強與臺灣在教育、醫療、現代農業、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等領域合作的任務。去年六月海南由自貿區升級爲自貿港後,包括稅務、投資、人才、運輸、金融、產業等方面的政策更加開放;今年六月十日,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再通過〈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讓海南不但成爲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港,也將進一步成爲獨立關稅區。
市場磁吸力不應輕忽
雖然福建、海南,甚至其他自貿區不斷朝向自由化發展,但由於大陸自貿區主要仍由政府而非市場引導,因而存在獨立司法體系缺乏、資本流動不夠自由、貨幣兌換不夠便利、資訊開放不夠完全等問題;再加上績效導向所導致的掣肘,使得大陸自貿區內和區外、甚至各自貿區之間,會爲吸引外資而形成競爭關係。這些障礙,都影響了自貿區的成效。
然而,屬於「境內關外」的自貿區,是目前大陸最具政策優惠和規則的制度試驗區;在自貿區內從事加工後出口的產品不但免稅,由境外進口產品到自貿區後內銷,同樣也享有免稅優惠。
因此,對臺先試先行的福建自貿區,將可能成爲臺商搶佔大陸內需市場的橋頭堡;而作爲鏈結東協的海南自貿港,將在RCEP生效後成爲臺商前進東協的跳板。換言之,雖然大陸自貿區仍存在諸多問題,但其蘊含的市場磁吸力,對臺灣甚至兩岸經貿可能造成的結構性影響,絕對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