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北京進入 “單季GDP持續過萬億”時代
7月24日,記者在北京市上半年經濟形勢和政策解讀新聞發佈會上獲悉,上半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18萬億元、同比增長5.4%,高於全國0.4個百分點;二季度實現1.12萬億元、連續兩個季度超萬億元。北京市經濟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楊永恆分析,從規模看北京市全年四個季度的GDP在全年佔比有階梯上升的特點,2020年本市四季度單季GDP首次突破萬億元,今年一、二季度GDP規模分別爲10581.4億元、11209.9億元,這意味着北京市已進入單季GDP全體跨過萬億元大關的時代。
從速度看,上半年GDP增長5.4%,這一增速是在去年5.5%的高基數上實現的,也明顯高於五年4.4%的均值。楊永恆表示,這是北京建設創新高地、完善創新生態、加速創新成果轉化,主動求“進”加速新舊動能轉換的結果,也是主動適應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轉壓力爲動力的結果,如拓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國際貿易往來和投資合作,在商品消費趨緩中挖掘補齊民生短板的需求潛力。
汽車、電子、醫藥三大行業,工業增長貢獻率超7成
從實體經濟看,上半年本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快於GDP增速1.7個百分點,處於歷史高位。
“這是重點產業升級和龍頭企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結果。”楊永恆表示,汽車從十多年前的北京現代等中端車型拉動,過渡到北京奔馳等高端燃油車驅動,目前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已成爲行業發展的新引擎,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3.5倍,拉動汽車製造業增長16.5%;智能手機領域龍頭企業小米通訊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已超越中石化成爲北京出口企業“領頭羊”,帶動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17.5%;生物醫藥加速創新應用,賽諾菲、諾華製藥等龍頭企業近幾年上市的新藥熱賣帶動上半年醫藥製造業由降轉增。汽車、電子、醫藥三個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成以上。
數字經濟發展強勁,AI產業形成全面優勢
從優勢產業看,北京市數字經濟上半年增長7.8%,其中核心產業增長10.5%,上半年新興軟件開發、工業互聯網支持服務、雲計算與大數據服務等技術支持類服務收入均增長15%以上,目前本市已在AI產業形成全面優勢。截至6月,智源研究院、百度、智譜華章、生數科技等迭代發佈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北京市已有70餘款大模型通過中央網信辦備案,佔比達到全國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由降轉增,4-5月金融業的收入增速由一季度的-3.6%轉正爲1.8%,帶動金融業增加值增長5.8%,比一季度提高1.1個百分點,工行北分賦能產業集羣縱深發展,按照“一鏈一策一圖譜”策略,梳理產業鏈條、抓住鏈主企業、明確鏈上客戶、加快服務拓展,以產業鏈視角匹配專屬信貸策略;北京銀行成立總行級科技金融創新中心、設立小巨人創客中心、組建科技特色支行、專精特新專營支行;在信貸服務以外,農行北分探索鏈接股權融資,整合盤活外部資金、牌照、信息、研究等資源要素,構建“銀、園、投、企”交流平臺,精準提供媒介撮合服務。
民生財政支出提升,七大行業整體增長
從與民生相關的生活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看,上半年這些行業基本保持穩定。楊永恆提出,這是在需求還在恢復過程之中通過努力增加民生短板供給實現的。
房地產增加值上半年小幅下降1.3%。楊永恆表示,這是本市增加保障房供應、5月和6月連續出臺優化房地產系列政策等共同作用的結果,科教衛體、水利、居民服務和公共管理等七個行業整體增長1.6%,這是本市持續加大民生相關財政支出力度,有力保障的結果。
消費尚處於恢復階段,結構數據具備升級潛力
從需求看,投資上半年增長9.6%,其中設備購置投資和建安投資分別增長32.9%和4%,合計佔比達到52.7%,同比提高0.9個百分點。
楊永恆提到,亮眼數據的背後是本市集中可支配財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結果,是國家和市級區級合力加快災後重建工作的結果,上半年製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分別增長33.9%和30.5%,既是當前經濟增長的需求動力,也爲今後長期增長的物質基礎貢獻了更多增量。
上半年,北京全市市場總消費額增長4%,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5.7%。楊永恆認爲,該總量數據表明消費還處於恢復階段,但結構數據也體現出消費升級的趨勢和潛力,服務性消費、社零額一增一降,增速分別爲8.3%、-0.3%,居民消費支出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分別增長19.2%、19.5%。
近年來,本市不斷加大“穩”的工作力度,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今年上半年本市經濟延續了鞏固提升的良好勢頭,“穩”的基礎得到進一步鞏固,同時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半年各領域都取得顯著“進”的成效,已形成以穩促進、以進固穩的良性循環。楊永恆認爲,上半年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得到了進一步鞏固提升,爲全年經濟高質量打下堅實基礎,下半年出臺的系列政策將進一步顯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舉措也將加速落地,可以預期本市經濟將會持續迸發強勁的內生增長動力。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牽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