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市-兆豐國際投顧研究部協理黃國偉 反彈有影 QE規模難再複製

兆豐國際投顧研究部協理黃國偉

加權指數2022年一度回檔近6,000點,加上產業庫存調整告段落,市場投資人面對2023年抱持諸多期待,譬如迎來一波像樣的反彈行情;畢竟回顧過去臺股走勢,年度指數高低差超過6,000點的回檔後,隔年多會上漲。

儘管如此,歷經過去三年中有兩年指數高低差6,000點的走勢,所有的必然經驗就顯得異常脆弱,投資人要面對的將是與過去習以爲常的投資經驗不同的環境。首先是經濟環境,2008年金融海嘯催生出前所未有的量化寬鬆政策,當時針對解決資金供應鏈中斷的確有不得不爲的考量,但其後演變爲無限量量化寬鬆就有過度之嫌,甚至後來稍見經濟成長趨緩,立即祭出量化寬鬆政策,企圖藉由單一貨幣政策達到救經濟的目的,而忽略財政政策的必要性。

然而各國央行卻因爲各種原因騎虎難下,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前因通貨膨脹長期處於低位,並未因寬鬆貨幣政策而走高,沒有立即解決的急迫性,久而久之形成通膨與寬鬆貨幣脫鉤的錯覺,市場因此失去戒心。中美貿易戰及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這個假象,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之所以未引發惡性通膨,主因全球供應鏈成型,加上大陸改革開放及蘇聯共產垮臺後,釋出低廉的勞動力所致。

中美貿易戰令製造業自大陸出走,全球供應鏈運作模式遭到破壞,低價勞動力不再,又逢新冠疫情造成供應鏈中斷,立即形成供不應求的缺口,物價應聲攀高,加上各國政府爲確保半導體晶片等重要物資供應無虞,紛紛推出各種優惠措施,企圖建立在地供應鏈,然全球供應鏈形成是基於追求有效率生產的基礎上。在地供應鏈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所追求的是安全、穩定的生產,效率反而是次一級的要求。一個低效率的生產必然導致成本增加,價格居高難下,恐怕讓通膨很難快速降溫到Fed要求的水準。

此外,量化寬鬆政策經過此次史詩級的通膨,以及全球供應鏈由追求效率改爲追求穩定,未來不易再提供低廉的商品,導致各國央行未來再實施無限量量化寬鬆時,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實施時也會更加謹慎,資金行情規模恐將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