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文化部在巴黎奧運發揚臺灣庶民文化?

巴黎文化奧運在27日開幕,臺灣館詮釋臺灣獨特的辦桌文化。記者陳宛茜/攝影

2024年巴黎奧運推出了別出心裁的「文化奧運」,邀請參賽國展演自己的特色文化。臺灣推出了電子花車和民間辦桌的摺疊式圓桌及塑膠椅,被批評低俗,文化部解釋說,這是「庶民文化」,要表現「濃濃的臺味」,其支持者也紛紛護航,質問怎麼可以瞧不起庶民?

其實,真正瞧不起庶民的,應該是文化部,因爲他們只看到庶民比較隨意的一面,就認定庶民「必須」是如此。譬如辦桌經常使用廉價且易於攜帶的桌椅,本是爲了方便在空地臨時聚餐,大家開心吃喝完後,便鳥獸散,沒人管桌椅是否美觀,所以隨意一些也無所謂。然而,一旦遇上像結婚典禮這樣隆重的場合,辦桌可就不能太隨意了。主人與賓客們個個盛裝出席,若是桌椅一點質感都沒有,未免太不像樣。所以近年來的結婚辦桌,多半將桌椅蒙上精緻的布套,在視覺上顯得高雅一些,不致失禮。

可見庶民也是在意禮節的。他們懂得身爲文明社會的一分子,什麼場合該穿什麼服裝,配合什麼樣的行爲舉止。舉例來說,庶民身着背心,腳穿藍白拖,那是居家生活的輕鬆寫意,極少有人敢這樣穿到飯店吃喜酒,或去藝文中心聽音樂會。如果不換上像樣一點的衣服,還沒等別人投來異樣眼光,自己就先坐立不安了。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年重新開幕的常態展當中,有一雙看似出土的藍白拖,做爲臺灣庶民文化的象徵,它與巴黎文化奧運的臺灣辦桌展類似,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發揚庶民文化,實際上是源自一種帶着偏見與歧視的刻板印象,以爲庶民不管在什麼場合都穿藍白拖,把庶民自己都覺得上不了檯面的東西拿來「發揚光大」。

這次媒體還特別報導,要在巴黎奧運臺灣館表演整套「牽亡歌」儀式。牽亡歌本是喪葬儀式牽亡魂之用,有些歌曲頗爲動聽,曾被歌手改編到電視綜藝節目演唱過。這有點類似天主教殯葬彌撒當中的「安魂曲」,被許多作曲家拿來創作,像莫札特的「安魂曲」、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都是知名的合唱音樂。可是,從來不會有人把整套殯葬彌撒搬到舞臺上演出,因爲場合不對。今天把整套牽亡歌儀式搬到巴黎奧運演出,是否合適?主其事者恐應慎重考慮。

回想2010年世界博覽會,臺灣館以天燈爲造型,靈感來自平溪天燈,其實也是一種庶民的祈福文化。但它有因應場合,進行適度的設計與精緻化,既讓世人認識臺灣的民俗,也可以提高平溪的知名度,振興觀光產業。到國外參展,關乎國家的體面,總要考慮如何讓外人容易理解與接受。這次巴黎臺灣館能否給人留下好印象?頗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