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融券停了,程序化交易爲何仍要“規範發展”?權威解讀→

近期A股市場持續下跌,轉融通和程序化交易再次成爲爭議焦點。7月10日,證監會連出兩策,宣佈暫停轉融券,並加強高頻量化交易監管。

11日,A股繼續全線反彈,上證指數報收2970.39點,漲1.06%,深成指報收8870.36點,漲1.99%,創業板指報收1685.12點,漲2.06%。

兩大政策被市場解讀爲重磅利好。不過有市場人士進一步提出,轉融券已經停了,程序化交易加劇市場下跌也是市場低迷的原因之一,在目前市場環境下也應當暫停或取消程序化交易。

對此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分析,程序化交易具有“兩面性”特徵,需要區分程序化交易的利弊影響。程序化交易也並非“穩賺不賠”,今年以來部分量化私募出現明顯虧損,有的虧損面甚至超過10%。

如何提供流動性?能否貢獻長期資本?

每一輪市場下跌,市場對於量化交易的爭議就會快速升溫。“量化基金是砸盤的主力軍”、“量化是A股流動性的吞噬者”等質疑聲不斷。

對程序化交易的一大爭議,集中在到底是提供流動性還是消耗流動性。有觀點認爲,程序化交易利用信息和速度優勢搶先與現有報單成交,吞噬了市場流動性。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程序化交易可以爲市場特別是中小市值股票提供流動性支持。比如在市場承壓時,一般市場參與者通常會減少交易甚至暫停交易,這種一致性的暫停往往會造成流動性的瞬時抽離,這時一定規模的止損操作就可能會導致價格更迅速地崩盤。“而存在程序化交易的市場,量化模型能夠在價格低到一定極值時產生交易信號,故量化投資者最終可能充當市場衝擊的吸收者。

對程序化交易的另一個爭議,是認爲其以賺取超短期差價收益爲目標。不少投資者提出,程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相對中小投資者有明顯的技術、信息和速度優勢,在一些時點存在策略趨同、交易共振等問題,加大市場波動。

監管對此也有應對。記者瞭解到,當前對觸及瞬時申報速率異常、頻繁瞬時撤單、頻繁拉擡打壓、短時間大額成交等4類異常指標的量化交易加強監管,而主流策略的程序化交易則與之不同。

“目前國內的量化行業中,主流的策略都是基於多因子模型的指數增強策略、量化多頭策略和中性策略,這些策略的股票端長期保持高倉位運行,這部分規模巨大且穩定的資金是A股市場穩定的長期資本。”前述業內人士稱。

爲什麼關於程序化交易的爭論一直不斷?接近監管人士曾對第一財經說,很多市場人士聲討的所謂“量化基金”,實際上主要是高頻交易,甚至是異常交易。

“並非所有的量化交易都是高頻,具備短時間內申報、撤單的筆數、頻率較高,日內申報、撤單的筆數較高,以及證券交易所認定的其他特徵的,才被認定爲高頻交易。”該人士表示。

“當前監管對高頻交易和程序化交易的監管態度也是有區分的。”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一點在新“國九條”中也有體現,其中明確要“出臺程序化交易監管規定,加強對高頻量化交易監管”。

趨利避害,規範發展

今年5月15日,證監會正式發佈《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下稱《管理規定》),其中明確了程序化交易的定義,即“本規定所稱程序化交易,是指通過計算機程序自動生成或者下達交易指令在證券交易所進行證券交易的行爲”,並公佈了交易監管、風險防控、系統安全、高頻交易特別規定等一系列監管安排。

《管理規定》的出臺,標誌着程序化交易監管的總體框架建立。這一規定出臺之前,市場對程序化交易的爭議已經持續多年,監管部門對如何對程序化交易進行監管的研究也持續了多年。之所以如此“糾結”,就在於程序化交易對市場存在“兩面性”影響。

針對這種“兩面性”,監管政策也選擇了“趨利避害”。證監會通過有針對性的監管安排,一方面限制高頻交易過度優勢,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管控好消極影響,另一方面通過提升系統安全性和穩定性,規範高頻交易行爲,推動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這一點在7月10日再次得到明確。證監會稱,將深入落實新“國九條”部署要求,堅持趨利避害、突出公平、從嚴監管、規範發展的原則,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加快推出更多務實舉措,進一步強化對程序化交易監管的適應性和針對性,降低程序化交易的消極影響,切實維護市場交易公平。

具體主要是四個方面。包括,指導證券交易所儘快出臺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儘快公佈和實施程序化異常交易監控標準,劃定程序化交易監控“紅線”,進一步推動程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降頻降速;抓緊制定發佈北向資金程序化交易報告指引;明確高頻量化交易差異化收費安排等。

“根據申報數量、撤單率等指標,研究明確對高頻量化交易額外收取流量費、撤單費等標準,以'增本’促‘降速’。”證監會表示,將持續強化交易行爲監測監管,對利用程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量化交易從事違法違規行爲的,堅決依法從嚴打擊、嚴肅查處。

值班編輯:高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