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上科技“透視眼” 看清“地下生命線”!青島搭建“地下管線管理信息平臺”

每座城市都有一個隱蔽的“地下世界”,其間交織分佈着供水、供熱、供氣、通信等各種管線,它們被喻爲“地下生命線”,源源不斷地將水、熱、氣等送到千家萬戶。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與之對應,地下管線也越鋪越廣、越織越密。然而,地下管線往往隱藏着“看不見的問題”,存在一定的城市安全隱患。

讓“看不見”的地下管線變得“清晰可知”,成爲一項必要且緊迫的任務。

對此,各大城市紛紛開展普查工作,摸清地下“家底”,青島也不例外。記者採訪獲悉,在前期開展大量地下管線普查的基礎上,青島搭建起“地下管線管理信息平臺”,圍繞地下管線數據採集、生產、建庫、系統建設等,形成地下管線數據庫,實現地下管線數字化“一張圖”,守護羣衆“腳下安全”。

不僅如此,結合老舊管線改造,青島還積極開展地下管線“體檢”,運用管道檢測機器人、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等“黑科技”,爲城市地下管線“把脈診病”,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

數字測繪摸清“家底”,繪製“地下管線一張圖”

“藍色的是自來水,綠色的是通信,褐色的是污水。”在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測繪所數據信息室的電腦上,點擊香港中路的地下管線3D全景分佈圖,通過各種五顏六色的線條模型,記者能清晰且直觀地看到地下各類管線的空間分佈情況。

工作人員任意點擊一條管線,其埋深、管徑、材料等數據信息一目瞭然,甚至每一處井蓋、雨箅子的位置也清晰可見。“目前,地下管線數據庫已基本覆蓋青島全市,市內三個區的覆蓋率較高。”市勘察測繪研究院測繪所所長助理李志剛告訴記者,目前青島城市道路以及部分新建小區地下管線的“數字化”程度較爲完善,結合動態更新,正在補充完善老舊小區的地下管線分佈情況。

之所以有地下管線數字化“一張圖”,是基於此前大量摸排工作的開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青島市就組織了一次地下管線普查工作,獲取了第一套寶貴的地下管線數字化成果資料,爲日常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及應急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支撐。

爲統一全市技術標準,徹底摸清地下管線“家底”,2012年5月,青島啓動了市區地下管線普查與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項目於2013年底正式啓動,又一次拉開了管線普查序幕。此後一年多時間裡,完成了市區約192平方公里普查範圍內給水、排水、燃氣、熱力、電信、電力、工業、綜合管(廊)溝八大類19種地下管線的普查工作,並同步建立了地下管線數據庫和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地下管線信息瀏覽查詢系統、地下管線三維展示系統。

2016年,《青島市城市地下管線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通過建立施工區域地下管線查詢制度、確認會商制度以及地下管線工程竣工測量制度、檔案預驗收制度、檔案移交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一方面加強對既有地下管線的保護,另一方面確保地下管線檔案信息的及時報送和動態更新,及時摸清“地下血管”脈絡。

基於空間座標的“地下管線一張圖”有效解決了以往看不到、查不清,以及同一區域不同項目重複探測等問題,可查詢地下管線數據,爲城市安全運行隱患排查、應急搶險提供了信息化支撐。

如今,雖然可以看到所處的地下管線空間位置,但只有靜態數據還不夠。“目前我們正在藉助智能傳感和物聯網等技術,力爭做到通過平臺,不僅能展示和管理地下管線在內的地下空間的位置、形態等靜態信息,還能掌握其運行的動態信息,只有動靜結合,才能爲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和管理等提供準確、可靠的技術支撐。”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院長張志華介紹。

機器人下井做“腸鏡”,爲地下管道“體檢”

“扛”着攝像頭沿管道口往深處爬行,短短半小時就完成近百米的排水管道檢測任務——近日,在市北區平安路,記者在探訪中看到,工作人員操控着一臺管道檢測機器人,順利完成了地下排水管道“體檢”工作。

機器人的外形就像一套醫用的胃腸道檢查設備,一頭連着高清攝像頭和探照燈,另一頭通過電源線連着控制器。打開窨井蓋,將機器人放進窨井,通過管道內窺攝像系統,工作人員在地面遠程遙控拍照錄像,實時傳輸高清圖像到後臺。

“管道檢測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員進入管道內部,開展電視成像精細化檢查,不僅可以及時發現老舊管道的各類缺陷,還能用於雨污混接排查等。雨污水管道內再微小的問題,也逃不過機器人的‘眼睛’。”市勘察測繪研究院測繪所管線室主任工程師吳延峰說。

事實上,利用“黑科技”不僅能爲地下管線做“腸鏡”,還能做“B超”。工作人員手持管線探測儀,在馬路上來回走動,手中的儀器不斷髮出“滴滴”的響聲。通過電磁感應,工作人員可輕鬆得到地下金屬管道的走向、長度、方位等具體信息。

作爲城鎮的“靜脈血管”,地下雨污水管網關係着羣衆日常生活能否正常運轉。“過去,管道檢測機器人無法進入的密閉空間,靠人工佩戴防毒面具進入操作,既危險又費時費力。”吳延峰介紹,防撞無人機代替人工讓排查變得更加安全高效,它可以飛入暗渠中,實現360度全場景數據掃描,開展三維激光測量定位,把地下管道與地上地物地貌的相對位置關係很好地展現出來。

“目前,市勘察測繪研究院正以地下管線信息化技術成果爲基礎,以地下空間數智化技術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爲依託,藉助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實景三維、BIM、CIM等先進技術,研發新一代地下空間智慧化平臺,鑄造地下空間安全之盾。未來,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迭代,勢必將爲品質之城提供紮實的技術服務保障。”張志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