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的硬件,難在哪裡,如何成功?

今天聊一下字節的硬件業務,按照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結構。

01 硬件探索

互聯網基因的公司,往往被認爲是做不好硬件的。所以,字節最初踏入硬件圈時,也採用了收購的方式。

2019年用了近億元收購了錘子科技堅果手機團隊,該團隊在內部命名爲 “新石實驗室”。

當時羅永浩正遭遇經營壓力,正好字節也可以快速建立硬件基礎,避免從0到1。所以也一拍即合。但是隨後發佈的幾款手機效果不佳。2021年該團隊被併入字節的教育硬件團隊。

2020年,字節啓動了教育品牌“大力教育”,教育硬件負責人陽陸育,也是因着收購加入了字節。大力教育的產品是大力智能檯燈,具備拍照傳題等功能,這個產品在字節內部被評爲“蠻有亮點的突破”。

我也給孩子買了一臺,但智能業務確實用的不多。多少也算是對其產品體驗的例證。後來趕上教育行業整頓,大力檯燈業務也就此翻篇了。

但字節的硬件試水並沒有停。

2021 年8 月,字節重金收購了國內 vr 出貨量第一的廠商 pico。這一筆投資,多少和Meta畫的元宇宙大餅有關。當然,結局也很類似。

2022年PICO 4經過一番宣傳後,銷量不佳。這主要也是行業問題,VR所構建的使用場景,仍不是高頻、剛需;產品的成本、重量等因素也還不夠滿足現實使用,所以整個VR賽道都又回到了探索的階段。

字節在VR硬件這一波,估計花了200億元。也是價格不菲的一堂課。

這波AI硬件浪潮,字節也入局了。2024年9月,字節收購了耳機品牌Oladance,隨後就發佈了一款搭載豆包大模型的智能耳機Ola。在競爭激烈的AI耳機賽道,幾個月下來,也並沒有看到非常驚豔的數據。

02 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

爲什麼字節在硬件領域,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

首先,不只是字節,不少軟件起家的科技巨頭,都有一顆做硬件的心。微軟買過諾基亞、做過筆記本電腦;Meta甚至要all in VR;谷歌也嘗試過手機、眼鏡;百度、阿里也都有智能音箱的業務

紛紛嘗試硬件的道理,也很簡單。畢竟,硬件是各類應用的載體,是流量的重要入口。尤其現在消費電子陷入了一個混沌期,各路玩家包括蘋果在內,都在尋找下一個國民級硬件產品。而AI大模型,又非常需要一個良好的載體,才能保持領先。

因此,誰能率先找到新載體、形成新品牌,既是硬件的事兒,也是AI的事兒。公司的業務版圖裡,可能會長出半個蘋果,也可能長出一個OpenAI。不管哪個,都是一筆巨大財富。

但硬件的路並不好走。互聯網公司在硬件領域,屢戰屢敗的原因,也不復雜。

首先,開發模式大不相同。

一款應用的開發,可能依靠數百位碼農就能搞定;也不需要什麼合作伙伴。但一款硬件的開發,並不是一個團隊就能成功的。一款產品,少則幾十個、多則幾百個零部件,必須和供應商一起進行設計、試錯。

因此,也導致,一款應用的開發週期可能就是幾個月或者一年,但一款硬件產品的開發週期可能要兩年甚至更久。這對於習慣了快速迭代、投流就要見效果的互聯網企業而言,非常不適應。

另外,迭代路徑不同。軟件產品可以迅速獲得反饋,哪些數據好哪些數據差,如何迭代,很快就知道了。因此,也往往可以採用先試試再說的做法,成本也相對可控。

但是硬件產品就不一樣了,很難快速獲得反饋數據,往往只能等產品上市後的銷售狀況才能判斷好壞。所以,小米纔在早期通過發動用戶廣泛參與來減少試錯成本。而偉大的硬件產品,需要盡力做好市場前瞻判斷的時候,也往往也有不少押注的成分。

而且硬件產品的成本結構,和軟件也不同。零部件,尤其是定製化的零部件,銷量不同、成本差異也很大。經常會形成一個負循環:銷量越不行、成本越高,成本越高、價格越貴,銷量也會越慘。

所以,硬件、軟件的差異,就是基因裡自帶的。

03 成功的要素

字節採用收購的打法,也是對的。但要做好硬件,也有三個核心要素:

第一,對於硬件團隊的研發文化、考覈制度,是按照硬件、還是軟件來管理?

第二,考慮到成熟的應用業務,和探索的硬件業務,會有非常大的差異。因此,硬件業務,也是應該是“一把手工程”。

對於創新業務,尤其是和原有業務差異較大的創新業務,往往只有一把手,才能在公司內部頂住不一樣的工作方式、思維方法,在關鍵節點有魄力去做判斷、做選擇。

第三,做好供應鏈管理,發揮供應商的能力。這一點對於電子公司而言,就是比較大的機會了。2011-2014年,蘋果帶着電子供應鏈賺錢;2018年華爲扶持了不少國產供應鏈轉正;當下,市場也非常期待字節能帶着供應鏈壯大。

而和供應商的利益、協作,也是技術活了。自己既是甲方,又不能純當甲方。

目前字節在AI硬件上的資金投入,和之前相比,規模小很多。也許是因爲大模型研發,依然需要投入重金;或者,經歷了VR的滑鐵盧之後,試錯意願降低了。但估計,一旦市面有爆款AI產品出現,字節應該還是會重金追趕。

如果字節真的放下了自己做硬件的執念的話,那就如之前傳言,和蘋果合作,成爲其大模型服務商,也是不錯選擇。還有另一個不錯的選擇,就是:小米。

現在,小米如果想發力大模型,大概率是晚了些的。當然,電動車一戰,也展示了,雷軍不怕晚,真有能力逆風翻盤。

那咱們就假設小米不做大模型的話,和字節合作也挺好的,小米的手機、智能家居等等硬件,搭載字節的大模型,雙贏局面、肉眼可見。

唯一尷尬的就是,用戶如果要喚醒AI,是喊siri、小米、還是豆包。名字,可能是阻止這個雙贏合作的唯一要素。

04 雙料王

軟硬雙料王,很難實現。雖然蘋果的軟件業務收入也很高,但也是集成在蘋果硬件產品上。跨平臺的爆款應用,並不多。

谷歌有不少國民級應用,但硬件業務也是試了又試,仍未有起色。

2010年,小米推出了米聊,殺入即時通訊領域,但可惜,後來被微信截胡。不然,小米就會是國民級應用、國民級硬件的雙料王。

如果認爲WPS也算得上頂級應用的話,雖然小米沒實現雙料王,但雷軍已經是了。(寫到這兒,真的是路轉粉。)

此時此刻,機會則留給了字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