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掏腰包拆危建新,第一批“吃螃蟹”的廣州業主回家了

經過約9個月的拆建工作,曾經的D級危房——廣州市花都區集羣街2號樓以嶄新的電梯住宅形象重生。1月11日,作爲廣東省首個自籌資金拆危建新項目的業主,集羣街2號樓的居民們終於如願以償吃到了“第一口螃蟹”,拿到了新屋鑰匙。

整棟危房,通過改造治標治本

“我們1998年就搬離了這裡,當時的集羣街2號樓就已經不太滿足我們的居住需求了,但是在這之前,我們就已經在這裡住了差不多十四年,很多住戶都是認識了四十幾年的老朋友,這棟老樓在花都區的地段好,周邊生活又方便,很多鄰居也都是以前一個單位的同事和家屬,住在這裡真的很舒服,一直想回來這邊養老。”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生活,已經74歲的集羣街2號樓居民徐耀通仍然歷歷在目。

▲重獲新生的集羣街2號樓。

集羣街2號樓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爲五層混合結構房屋,其中2至5層共有住宅24戶,首層共有商鋪16間。其中首層商鋪爲同一業主所有,住宅則有9戶爲私人產權,15戶爲花都區屬國企資產。由於年久失修,早在2024年以前,該房屋便已經被鑑定爲房屋整體出現險情的D級危房。

▲舊的集羣街2號樓被鑑定爲D級危房。

2023年9月,花都區廣州北站東側老舊小區成片連片微改造項目啓動區在全市率先動工建設,集羣街2號樓恰好位於片區內。但對於一棟已經被鑑定爲D級危房的老房子而言,如何進行微改造、微改造能否解決問題都是大難題。

彼時,作爲9戶私人業主之一的居民徐耀通直言不諱:“給這棟危房做微改造是浪費資源,小修小補解決不了問題。”作爲最早支持拆除重建的幾位業主,鍾彩蘭和徐耀通出於實用主義的大膽想法,爲當時正尋求探索產權人自主更新這一全新城市更新路徑的花都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

依據“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集羣街2號樓全體業主終於達成一致,於2023年11月設立共管賬戶,危樓重建正式開啓日程。

拆危建新,新居滿足現代需求

如果只是簡單地原拆原建,對於業主來說重建的意願或許不會如此強烈。作爲一棟設計建造於20世紀70年代的老房屋,舊的集羣街2號樓與現代住宅幾乎並不沾邊,能否藉助建新的機會將它改造成符合現代住宅功能分區的新房屋備受老業主們關心。

“我願意搬回來的最大原因就是新樓會有電梯,而我現在住的自建房沒有。”徐耀通已經74歲高齡,對不少身體情況類似的老居民來說,電梯已經成了出門的必需品之一。事實上,舊的集羣街2號樓問題還不止於此。據居民介紹,此前的舊樓佈局更類似於早期的企業宿舍,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等功能間被公共空間分割,狹小的廚房甚至無法容納一個標準的洗碗池,做飯、洗菜不得不分開進行,油煙在狹小空間裡也難以散去。

▲成套化改造前後的戶型對比圖。受訪者提供

“今天這樣方方正正的家和之前是完全不一樣了。”看到新房實景的鐘彩蘭表示,在這套建築面積約63平方米的住宅中,容納了兩室一廳一廚一衛和兩個陽臺。“我們之前是根本沒有生活陽臺的,廁所和廚房也不像現在一樣完全分開,現在這個設計,生活陽臺我可以晾衣服,主陽臺的採光也很好。”

作爲建新中調整幅度最明顯的一部分,住宅成套化改造是完全基於業主們的改造意願而進行的。全新的集羣街2號樓,在未增加原有戶數的前提下,大幅度優化了住宅內部結構,戶型方正、功能分區,採光充足,更加符合大多數人的居住習慣。除此之外,預留的燃氣管線、光伏管線等基礎設施也是近年新建小區常見的硬件升級。

自籌自建,全新路徑能否在更多老舊小區推廣

集羣街2號樓所在的花都區新華街道豐盛社區有大量老舊小區屬於廣州北站東側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範圍,據街道有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已經有部分居民表露過希望參照集羣街2號樓的進行改造的意願,但難點在於在現有的政策下,採取這一模式需要該樓棟的全體居民同意,缺一不可。

▲重建的集羣街2號樓全面提升了居住環境。

“集羣街2號樓的成功和業主的構成有着很大的關係,近三分之二的住宅是公房,私人業主僅有9戶,加上業主本身意願也足夠強,協商和做工作的難度都小很多。但對其他老舊小區而言,情況就未必能這麼樂觀。但是,參照近兩年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情況來看,如果持續地有成功案例出現,相信未來也有機會把這一模式推行下去。”一位街道工作人員表示。

“30萬元的改造費用對我們來說算是一筆鉅款了,之前從集羣街2號樓搬走以後,也沒想過用這筆錢去買套新房,但是有機會把老樓改成新家再搬回來住,我覺得值。”徐耀通表示。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記者:範晗越 徐煒倫 冷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