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權衡利弊,投資註定失敗

本文系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爲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買過股票的人大多數都會有“頻繁評估結果”的體驗,尤其是現在信息時代,人們不再需要去證券營業部,只有在手機上就能交易和查看行情,常常容易控制不住地打開行情軟件,看看股票是漲了還是跌了,看看自己是虧了還是賺了。

那麼“頻繁評估結果”會有什麼壞處呢?

第一會產生比較明顯的急躁情緒。

對於幾乎所有人而言,如果整天不做其他任何事情,只是盯着某種東西慢慢地變化,都會感覺急躁和不耐煩的情緒。買入股票之後,隔幾分鐘就看一次價格,再怎麼堅定和獨立的人,都難以依然保持冷靜,看着股票的漲漲跌跌,然後自己一驚一乍。

要是每次看到的都是股票下跌,那保不齊還會導致自閉,做啥事都心不在焉的。

第二則是無法進行正確的認知。

不管是做短線還是做長線,任何策略發揮作用都需要時間,不可能說買入之後就能夠驗證我們的判斷。就拿短線來說,形成了一個策略後,往往需要很多次的訓練,然後才能夠運行正常,剛開始往往是輸多勝少,輸贏參半。

如果過多的評估結果,很容易輕易就下結論說某種策略有效,或者某種策略無效。這樣的結論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第三則是容易導致“揠苗助長”行爲。

那個宋國人爲什麼要去把田裡的禾苗拔高呢,就是因爲他天天跑去看禾苗長了沒,然後就“閔其苗之不長”,實在是不耐煩了,然後就做了毀滅性的操作,他自己還不知道。情緒上的急躁很容易造成行爲上的不理智,並且還更容易被騙、被操縱。

做股票的人也是如此,比如想買股票的時候,時刻拿出手機去看跌了沒,然後實在忍不住了,高位接盤;買了股票的時候,總是去看漲了沒,結果天天跌,最後高呼沒戲了,割肉走人。諸如此類。

既然如此,我們想要知道的就是爲什麼我們要頻繁評估結果?

這裡面有一種很重要的心理傾向,就是對於安全感的追求。我們頻繁查看結果,也是爲了獲得某種心理安全感。

安全需要可以說是人類或任何生物的基本訴求,因爲不管怎樣,生存都是生活、工作、事業等的前提。

儘管每個人都追求安全感,但是又有強弱差異,有些人可能比平均水平更加沒有安全感,這個則與不同人的經歷有關,因爲經歷而形成了某種行爲和思維慣性。

對財富的追求也可以體現爲追求某種安全感,但是這樣並不足以解釋“頻繁評估結果”行爲,實際上,這種行爲可能跟阿Q精神有點類似,所以是一種“心理安全感”。

如果從客觀的角度來看,缺乏安全感來自於環境的不確定性,股市中不確定性就很明顯,因此缺乏安全感就具有客觀合理性。

我們知道了前兩點之後,那麼如何避免頻繁評估結果呢?

涉及到具體的策略的話,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竅門。無非就是體現爲:不去經常性地查看股票行情、不輕易地下結論。

提升認知當然是底氣,認知足夠好,那麼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缺乏安全感,畢竟認知越深,我們所感覺到的不確定性會減少,可能會覺得,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重要的方式,那就轉移注意力,人們一旦短期不再關注某種事情,那就不會對此有“不安全感”了。

往 期 推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