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央政治局會議,周總理提議:中央該考慮我是否適合當總理

1958年6月9日,在一次看似普通的政治局會議上,一向沉穩的周總理,突然表現出了想要辭職的意向。

他對與會者說,希望中央能夠考慮一下,看自己是否還適合當總理。

此言一出,現場的參會者一時有些沒反應過來。

爲何周總理在沒病沒災、頭腦清楚的時候,突然會說出這樣一句話來呢?難道是有什麼難言之隱嗎?

要說這些,還得從那個風起雲涌的時代說起。

周總理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我黨歷來有5大書記、4個哲學家之說。

周總理不是書記,也不是哲學家,他的強項,是舉世無雙的執行力。

留學回國後不久,他就參與組建了並領導了中央特科,打開了我黨輝煌的情報工作歷史。

1934年,周總理因爲叛徒的出賣,而不得不離開第一線,回到中央蘇區工作。

在這之後,他幾乎擔任過黨中央的所有管理崗位,並且還參與了軍事指揮。

但是,當時的紅軍已經脫離了毛主席的正確路線,在第五次反“圍剿”時遭遇了失利。

在長征路上,周總理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毛主席才能挽救大局。

於是在苟壩會議、遵義會議等幾次重要的集體決策中,周總理堅定地支持了毛主席,讓其重新得到了紅軍的指揮權。

從此後,毛主席和周總理就成了彼此最默契的夥伴,在革命的道路上相互幫助,相得益彰。

建國之後,周總理的事情就更多了。

他這個新中國的總理,確實做到了“總理”,幾乎什麼事情都要參與決策。

從戰爭、外交等國家大計,到科技、教育等具體事務,莫不是如此。

當然,周總理最爲關心的,還是經濟問題。

新中國建立之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

蔣介石集團爲了一己私利,在各大城市掀起嚴重的通貨膨脹,讓人民的生存十分艱難。

而在1950年,朝鮮戰火燃起,中國爲了自己的戰略縱深,又不得不毅然參戰。

仍然十分貧窮的中國,不得不繼續集中起本就不多的資源,去解決一些主要問題。

周總理每天都往來各處,調整各方面的物資和關係,忙得不可開交。

不過,兩個歷史機遇,也來到了中國面前。

爲了能就近支援朝鮮,蘇聯將完整的重工業產業鏈移交給了中國,讓我們在短短兩三年內,就初步實現了工業化。

1953年,斯大林去世,蘇聯新的領導人赫魯曉夫,爲了贏得中國的支持,也給了我們很多援助,並且派遣大量專家,幫助中國發展自己的科技。

在這一階段,中蘇關係密切而友好,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順利實現。

但是,到了1956年,一些新的情況,卻讓周總理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了。

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後,國家很快就制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

由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過於輝煌,導致一些經濟部門在制訂計劃時,有些過於樂觀了,指標定得過高。

以至於那些身爲“過來人”的蘇聯專家,也覺得這個計劃很難實現。

就在經濟部門重新考慮第二個五年計劃之時,經濟過熱帶來的惡果,已經開始在一些地方出現。

很多大型項目集中上馬,導致了資金和生產資料的嚴重不足。

這種“冒進”的行爲,讓很多項目的前景很不樂觀。

其中,有一件事十分典型。工業部門並未經過謹慎覈算,就大量生產了並不適用於農業生產的雙輪雙鏵犁。

結果任務完成後,他們才發現自己的產量,比需求量多出了整整600萬架。

這多出來的產量,當然就是浪費。

問題是,這600萬架雙輪雙鏵犁,光是成本就達到了30億元。這種浪費,即使在今天看來,仍讓人覺得痛心疾首。

周總理察覺問題後,與主管經濟工作的陳雲作了研討,最終決定,暫時叫停這種危害很大的經濟行爲。

同時,在經濟工作的會議上,周總理和陳雲還反覆強調,經濟工作要講求實際,不要“冒進”。

然而,很多人卻反對周總理的決定。當時的報紙上,都說周總理的行爲是“保守主義”,會讓全國人民“泄氣”。

甚至就連毛主席,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這種說法。爲了大局,周總理只能在南寧會議上作了檢討。

然而,經濟規律是“硬道理”,並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全國的經濟形勢在“冒進”之風的影響下,越來越混亂。

生產資料的巨大浪費,以及政治上的不斷干擾,讓周總理十分苦悶。

在這種情況下,周總理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希望黨中央考慮,自己是否適合繼續擔任國家的總理。

而毛主席,此時的態度卻非常鮮明,他堅決不同意周總理辭職。

毛主席在革命勝利之初,曾經給自己做了一個退休的規劃。

他想要在自己的晚年,去井岡山看看,去黃河看看,然後再重新走一走長征路。

他之所以能這麼想,其實是有些理想化了。

按照毛主席的設想,全國的工農既然翻了身,自然可以秉承自身的優良傳統,用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將國家導入正軌。

然而等到國家真正運轉起來的時候,千頭萬緒的事情就來了。

在國際不友好空氣的干擾下,以及極個別人的影響下,人民的思想境界,距離“自己教育自己”還差很遠,中國仍需要一個強力政府的領導。

不過即使如此,毛主席仍然沒有忘記去改造人民的思想,因爲只有如此,國家才能富強。

毛主席與周總理想法的差別,便是基於這一點。

但是,毛主席也十分清楚,在國家的發展並不如意的情況下,周總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離開的。

因爲只有周總理,才能將政府千頭萬緒的工作整合在一起,作出合理的安排。

也只有周總理,才能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中縱橫捭闔,想到讓中國重返世界的破局之法。

同樣也只有總理,才能在經濟過熱的情況下,儘量地作出平衡,讓國家的經濟損失能少一些。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周總理在全國人民心中的威望。

一旦周總理離開了,不僅國家運轉會失調,人民也不會答應。

說來也巧,就在周總理委婉辭職的同時,擔任國防部部長的彭德懷元帥,也提出了辭職。

彭總的辭職,一方面是因爲身體原因,一方面是在尖端武器的研究上面,他遭到了蘇聯同行的非難,心中有些怨氣。

不過,國防工作同樣離不開這位一心爲民的老帥。

於是,毛主席決定舉行一個會議,挽留彭老總和周總理。

這個會議十分別致,與會者不多,開會的地點,也選在了毛主席起居的中南海游泳池。

至於會議的議題,更是簡單到只有一個,那就是勸彭老總和周總理放下包袱,繼續工作。

由於參會者比較少,這次會議並未留下具體的記錄。

但最後的結果,是周總理和彭老總都留了下來。

而且從此之後,周總理再也沒有提出過類似的要求。

每次國家有大的事情發生,周總理也總是衝在第一線,搶先承擔責任。

人們也能因此看出,周總理那顆爲了國家、人民而跳動的心臟。

周總理在那段特殊的歲月中,與陳雲、鄧公等務實的幹部一起,竭盡全力地保住了國家的工農業生產,讓國家的經濟有了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

他的貢獻,全國人民都不會忘記。

周總理去世後,數十萬人民自發地沿着長安街送別,自發地發起悼念活動,這都是人民愛戴他的表現。

周總理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將永遠被人民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