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樓隔離戶「長輩羣聚涌出」!撞鄰居尬笑:沒事啦⋯都有消毒啦
▲她搭電梯抵達29樓後,看見「隔離戶」一羣長輩涌出⋯。(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欸你們知道嗎?」「我們這棟,最近超多從美國、英國回來隔離的。」「這邊有沒有29樓的?29樓有一戶一直被拿來隔離!」
29樓的確有人在隔離,我知道,就是我們家對面那一戶。回想那戶第一次有人隔離時,我們並不知道,只是覺得他們家門口怎麼多了一個置物架。幾天後我們採買完回家,看見對面那戶的一個女孩,跟我們家隔壁那戶的一對夫妻,打開門,戴着口罩,隔空在聊天。
我們原本不疑有他,只想打個招呼就進家門,誰知隔壁戶的夫妻竟熱情的向我們介紹起來。
「對面那是我女兒啦!剛從美國回來。」「但她有乖乖隔離喔!她再四天就解除隔離了!」「怕她隔離得悶,所以我們這樣聊天⋯⋯」「門口那個架子就是我們送食物用的。」
看着夫妻倆雖然戴着口罩但明顯笑盈盈的模樣,我感覺有什麼東西在自己的口罩裡面斷掉了。
「隔離是居家隔離,」我火還沒發完,就被迅速推進家門。「是居家隔離!不是居整個公共空間隔離⋯⋯」
其實,鄰居中有人正在居家隔離,並不是一件要感到恐懼的事。雖然在社區裡難免聽說有些隔離戶被排擠,被說爲什麼不去住防疫旅館硬要進社區。每聽到一次這樣的言論,我就會在心裡翻一次白眼,的確,新冠肺炎是一種災難,但人與人之間如果無法產生同理心、積極建立信任關係,最後的滅亡也不會是因爲疫病,而是人類的咎由自取,至少在今天之前,我是這麼相信的。
沒想到竟然就在剛剛,在我家對面,就有這麼一個不把防疫規定放眼裡的活例子,讓我一秒明白,有些隔離戶天生就是欠排擠。
「我要通報,通報他們違反隔離規定。」我對着自家大門大聲的說,大聲到確定可以穿透門板的隔音。
「不要啦!都是鄰居,提醒一下就好,不然以後怎麼相處。」我爸用比我更確定能穿過隔音的聲音阻止我。「至少他們都有戴口罩啊。」
至少他們都有戴口罩?
人情跟面子是很神奇的東西,它們總能用很自信的姿態,站在超越所有常理跟法律的位子傲視羣規,就算最後被拉下來,也會有人急着去接住再捧起來拍拍呼呼:「人家也只是好意,不要爲了一件小事傷了和氣,好好講就好,不要那麼冷血,不要那麼不體諒人。」
就算心裡知道那是不對的,但「心裡的心裡」卻已經幫對方找好臺階跟理由,尤其對那些萍水相逢甚至一面之緣的人,準備好的體諒跟理解,竟然總是會比面對自己的家人時更多。
然而在這些虛禮前,被糟蹋掉的,是維持住你我正常生活的防疫意識,好像我們一直以來的小心翼翼,在剛好住隔壁的誰面前,都變成了吹毛求疵。
之後又過了一個月,我結束工作返家時,一樓的管理員站起身向我招手。「王小姐,你們家對面那戶今早又開始隔離囉。」、「好像是你們隔壁家的姪子從英國回來,借他隔離這樣。」
我點頭謝謝他的提醒,搭上電梯到29樓,電梯門開了,映入眼簾的,又是那個專門放外送的架子,讓人不敢相信的是,那一戶的門竟然又開了。
而且一堆長輩正在從裡面走出來。
「哎呦電梯來了!大家快點!」喊聲的正是住我們隔壁的鄰居,在他的號召下,一衆長輩正用他們那個年紀能表現出的最快速度,非常緩慢的從隔離戶魚貫而出,然後在電梯門口,遇見一動也不動的我。
「呃,妳好!剛下班回家呀?辛苦了!」鄰居伯伯尷尬的打招呼。「那一戶不是在隔離嗎?」我說,「你們爲什麼可以進去又跑出來?」「喔,妳知道啦?」鄰居伯伯不安的搓着手。「我們只是幫他安頓,不會再進去。」「沒事啦,真的沒事,都有消毒啦⋯⋯」
長輩們大概是見苗頭不對,趕緊從看起來特別華貴的衣服裡掏出口罩戴上,手上拎着各種精品包,不客氣的從我身邊擠過。
電梯門在我身後關上,剛剛的喧鬧就這樣被帶走了,安靜的梯間裡,留下的卻是未知的恐懼。
我再次看向那一戶已經深鎖的大門,又一次感受到,努力被笑着踐踏的感覺。
▲大部分人在疫情的籠罩下,已經漸漸的將多一層防護的習慣揉和進生活之中。(示意圖,與本文無關/書田診所提供)
我明明已經一直在洗手,洗手時還會在心裡唱兩次生日快樂歌,酒精也隨身攜帶到處噴,噴手上、衣服上、鞋底、餐具、座位、所有手會碰到的地方,口罩也是完整罩住口鼻戴好以後,手就不再摸口罩表面,吃飯時不將口罩拉到下巴,而是摘下妥善暫存在口罩夾中,每天晚上還會仔細消毒口罩夾,方便明天收納新的口罩進去。
新冠肺炎一疫,全世界的衛生習慣都被迫提升好幾個層級,我們曾經覺得面對面聊天沒什麼,現在卻擔心距離太近。我們曾經吃桌菜都直接伸筷子夾,現在卻是沒有公筷母匙不行。我們曾經覺得愛情劇裡,男女主角就是要牽手抱抱加親親,現在卻聽說日本劇組因爲疫情,紛紛決定刪掉會產生「濃厚接觸」的戲。
我們曾經會以有無窗戶、地理位置、CP值高不高等條件,選擇旅行中下榻的飯店,現在卻最擔心飯店有沒有使用中央空調。我們曾經覺得臺灣是外食天堂,今天想吃哪家就買哪家,現在卻會因爲老闆沒有戴口罩,找錢後沒有消毒雙手而打退堂鼓。
我們曾經覺得朋友之間見面沒什麼,現在卻會多問一句:「最近有沒有跟太多人接觸?」我們曾經覺得火鍋店的自助醬料臺纔是火鍋的靈魂,現在卻習慣先戴上口罩再去盛,甚至乾脆不沾醬了,因爲不確定是不是所有人,都會像我們一樣戴着口罩去使用。
大部分人在疫情的籠罩下,已經漸漸的將多一層防護的習慣揉和進生活之中,但還是有人,口罩依舊堅持着不戴好,甚至連居家隔離也做不好,而大部分的人卻只能眼睜睜的看着這些風險發生,祈禱着那個「萬一」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
★本文摘自圓神出版《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作者少女老王,寫下2020年疫情下12個月看似不平常的日常,「這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可能永遠上不了新聞,也無法在版上的熱門話題引起討論,但那纔是臺灣自產的真實。」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