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大腸激躁症 5年內得大腸息肉
國內研究指出,罹患大腸激躁症的患者,5年內有2成會得大腸息肉。(陳瑄喻攝)
認識大腸息肉
大腸激躁症恐成大腸癌前兆!根據國內一份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患有大腸激躁症的民衆,有2成1的患者在5年內會得到大腸息肉,由於大腸息肉已被證實是大腸癌的前兆,這份研究更是首度證實大腸激躁症是大腸癌的致癌因子之一。
這份研究報告由臺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指導,已刊登在上月剛出爐的英國癌症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是國內首篇大腸激躁症盛行率研究,並證實大腸激躁症會提高大腸息肉的風險。
陳秀熙表示,國內患有大腸激躁症的患者多達百萬人,但病患大多當作是「壓力造成的拉肚子」,從未想過背後隱藏的癌症風險,過去醫界雖認爲兩者之間有相對的因果關係,卻沒有實際的數字證明,而透過這份研究結果,能讓臨牀醫師、病患更加警覺自己腸道排泄習慣改變帶來的風險。
陳秀熙團隊利用社區篩檢車,整合蒐集1999年至2004年共4萬筆社區篩檢資料,並追蹤相關病患至2009年共5年時間,扣除家族史、性別等因素,發現罹患大腸激躁症的患者在5年內得到大腸息肉的機率達到21%。
根據統計,臺灣每10位成人中,就有1位是腸躁症患者,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表示,大腸激躁症與大腸癌的症狀極爲類似,都是腸道症狀出現明顯改變,許多患者第一時間都會認爲自我診斷爲大腸激躁症而忽略,「往往發現大腸癌已是癌末,往往治癒的機率偏低。」
吳明賢表示,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及臨牀實驗證明,大腸息肉爲大腸癌的前兆,只要透過大腸鏡檢查,就能快速發現病竈,這項研究能讓醫師在治療病患的過程中,提醒患者能主動進行大腸癌檢查,也就能更早抑制癌症的發生。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楊瑞能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黏膜表面不正常增生的腫起組織,其中1公分以上的腺瘤性息肉癌化風險高,若不及早處理,多數會轉變成大腸癌,但只要切除大腸息肉,就能有效避免癌症發生。
楊瑞能指出,有些民衆認爲「身體沒有異狀何必做篩檢」,但如果證實大腸激躁症與大腸息肉有關,民衆就能把這個病症當作警訊,及早就醫檢查,就能減少更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