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檢出率75% 10年激增3成
根據聯安調查結果,篩出腸癌的中位數是44歲,且有近半數大腸癌患者不到50歲。(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統計,大腸癌連續16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前2名。國內大型健檢資料庫分析顯示,2014到2023年,10年來近9萬內視鏡受檢者中,平均每10人就7人有息肉,息肉檢出率75.78%,10年內激增近3成,其中有近2成是癌變風險高的腺瘤型息肉。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逾8成大腸癌與腺瘤型息肉相關,測出腺瘤型息肉者中,6成是脂肪肝患者、6成經常飲酒、5成體重過重,顯示脂肪肝、喝酒、肥胖是腸癌三大風險因子。
鄭乃源說明,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一定要定期篩檢才能提早預防。依衛福部資料,定期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因此他建議,民衆30歲後可以做第一次大腸鏡,接着每2到3年定期篩檢。
馬偕醫院健康檢查中心主任胡光濬指出,男性的腺瘤型息肉檢出率比女性高,男性約25至30%,女性約15至20%,並隨年紀增長,因此當受檢者以中、老年族羣爲主,容易發現較高息肉比例。另外抽菸、血糖血脂高,也會增加腺瘤型息肉出現風險。
胡光濬說明,大腸腺瘤型息肉的檢出率約15到20%,不過並非所有腺瘤型息肉都很危險,主要依其大小而定,當息肉小於0.5公分,只要切除就沒有癌變風險,較大顆息肉纔有可能走向大腸癌方向。
根據聯安調查結果,篩出腸癌的中位數是44歲,且有近半數大腸癌患者不到50歲,國健署明年將下修公費糞便潛血檢查年齡至45歲,以因應大腸癌年輕化趨勢。胡光濬表示,一般民衆不用太緊張,只要定期做糞便檢查,若測出陽性,再進一步做大腸鏡就好;有大腸癌家族史民衆,則建議定期做大腸鏡檢測。